研究路線
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的探究
黃氏原本對個人如何應付社會及生活壓力的問題極感興趣,博士論文的題目為〈台灣社會中的心理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疾病間的關係〉。回國後,仍沿用西方學者研究環境適應問題的思考架構,繼續從事「企業組織中員工的工作環境知覺與工作士氣」的實徵性研究。
在從事這項研究的時候,黃氏注意到家族企業型態的特徵,諸如:缺乏規章制度、引用私人、集權式領導…等等,而開始思考家族企業中人際關係的基本型態,以及流傳於中國社會中的人情、關係、面子、報答等概念之間的關係。因此整合當時社會心理學中流行的「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正義理論」(justice theory)和「印象整飾理論」(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撰寫了一篇論文,於1983年夏天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上宣讀。
該項研討會是海峽兩岸分隔三十餘年後,雙方社會科學工作者首度齊聚一堂的學術研討會。在這次研討會上,黃氏遇到中文大學教授Michael H.Bond,他要求黃氏和他合作,以這篇論文所提出的理論為基礎,撰寫一篇論文,討論中國人的社會行為。
〈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式
這篇題為〈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的論文文章經過數度修改之後,刊登在1987年元月份出版的《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黃氏跟 Bond合作的〈華人的社會心理〉一文,則收錄在他所主編的《The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一書中,1986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後來Bond兩度編撰《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也都邀黃氏撰寫其中章篇,該書第一版,和Gabrenya合作,撰寫〈中國人的社會互動:大地上的和諧與秩序〉;第二版和韓貴香合作,撰寫〈儒家社會中的道德與面子〉,分別於1996和2009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人情與面子〉這篇論文可以說是黃氏學術生涯中的「扛鼎之作」。〈人情與面子〉的理論問世之後,他即以這個理論模式為基礎,又寫了一系列論文,集結成一本名為《中國人的權力遊戲》的專書,1988年由巨流圖書公司出版。到了2004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將這本書所收錄的論文略作調整後,改名為《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在大陸出版簡體字版,銷路相當暢旺。
儒家心態與經濟發展
在1983年「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上,社會學家金耀基宣讀了一篇論文〈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韋伯學說的重探〉。金教授指出:德國社會學家Max Weber在其名著《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探討有助於西方「資本主義」發生的各種條件。韋伯在窮究各種條件之後,認為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之興起有關。基督新教的教義強調勤勞、節約,認為在上帝的「召喚」下從事工作是神聖的,由工作而得的財富,是上帝的賜禮,不應拒絕。儘管如此,人卻不可奢侈浪費。這種教義所造成的人的「動機結構」與資本主義精神正相湊合(affiniity)。它在個人心理上所造成之「內在整合」(inner integration),對於資本主義之發展十分重要。
為了闡明非西方社會因何「不發生」資本主義,韋伯在《中國的宗教:儒家與道教》一書中,從「物質」與「精神」兩個範疇雙管齊下,探究其原因。在「物質」範疇上,他逐一分析五個具體因素,包括貨幣制、城市與基爾特、家產制國家與科層政治、親屬組織以及法律。韋伯指出:整個來說,這些結構因素確實不利於資本主義之發展;但是,傳統中國也有許多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構因素,如無身份繼承、自由遷移等。因此,他以為「結構因素」的影響並沒有決定性。換言之,傳統中國之所以「不發生」資本主義,必須在「物質」或社會「結構」以外的因素中去找尋。韋伯判定這是由於儒家文化缺乏資本主義所必要的一種「特殊的心態」(particular mentality)。這等於是說中國文化與現代化是不相契合,或中國文化是中國現代化的阻礙。
韋伯對中國社會結構及儒家倫理的解釋,後成為西方社會科學界分析中國的重要典範,影響西方學術界的主流思想幾達半個世紀之久。然而,到了1970年代,韋伯的儒家倫理觀點卻受到一個「巨大經驗現象」的挑戰。當時許多社會及經濟學家都注意到:從二次大戰之後,幾個東亞地區的社會都有「生猛驚人的經濟發展」,包括日本、台灣、南韓、香港與新加坡。這些東亞社會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在過去三十年中的經濟發展則被稱作「東亞經濟奇蹟」。
金耀基的這篇論文引發了學術界的「韋伯熱」,探討儒家思想與東亞奇蹟的興趣,國內外學術界也因此而召開了好幾次相關的研討會。為了要了解什麼叫做「儒家的心態」(Confucian mentality),黃氏下定決心,向國科會申請出國進修補助,從一九八五年九月起,到美國密西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撰成《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一書,1988年出版。
法家的組織理論
黃氏在夏威夷大學求學期間,曾經做過「馬基唯利主義」的實徵研究,並與其指導教授合作,發表過一篇論文,題為〈馬基唯利主義對中、美大學生的意義與測量〉(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Machiavellianism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登在1976年的「社會心理學刊」(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之上。回國後,於1991年出版《王者之道》,討論法家理論在現代華人企業組織中的應用。這本書後來並由一位華僑翻譯成泰國文字,在曼谷出版。
根據黃氏在這本書中的分析,儒、法兩家思想各有不同的適用範疇,儒家的「仁、義、禮」倫理體系適用於情感性和混合性關係的範疇;法家以「法、術、勢」作為核心的組織理論,則適用於工具性人際關係的範疇。更清楚地說,對於個人生命的安頓而言,儒、法兩家思想有互補的作用;儒家倫理適用於家庭之中,法家思想則適用於工作場合。甚至是在工作導向的企業組織之中,儒、法兩家思想也應當具有互補的作用:跟工作有關之事,應強調法家思想;跟工作無關的人際關係安排,則不妨輔之以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傳統中為家庭而努力打拼的成就動機,和法家思想中所蘊涵的形式理性,構成所謂「華人資本主義精神」(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的主要內容。黃氏因此寫了一篇英文論文,〈道及儒家思想的轉化力量〉。這篇論文提出了一個「火車」的比喻:源自西方的科技像是「火車頭」;源自儒家文化傳統的工作動機,像是推動火車前進的「蒸汽機」;在政府及企業層次制訂蘊涵有高度「形式理性」的管理制度,則像是火車的「軌道」,三個因素的結合,讓東亞國家的經濟能夠快速而且平穩地往前發展。
學術關懷的三大主軸
在世界各國對東亞經濟奇蹟充滿好奇的時代,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設立一個「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年,由杜維明教授在新加坡召開一項「儒家倫理與工業東亞的現代化」研討會,邀請了許多國際知名學者宣讀論文,包括美國社會學家傅高義、麥法夸;Max Weber的嫡傳弟子Wolfgong Schluchter,漢學家狄白瑞,以及海外華人學者金耀基、劉述先、張灝、傅偉勛等人。黃氏宣讀的論文,即為〈道及儒家思想的轉化力量〉,後來也收錄在杜教授所編的論文集《三重奏:儒家倫理、工業東亞、與韋伯》(Confucian Ethics, Industrial East Asian and Max Weber)之中。這個火車頭的比喻,構成黃氏學術關懷的三大主軸。儒家倫理代表華人心理,工業東亞代表科學發展,韋伯則代表理性的科層組織。
東方化與亞洲生產力
從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台灣一方面成就了「東亞經濟奇蹟」,一方面也經歷了快速的政治和社會變遷。當時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對「東亞四條小龍」的經濟奇蹟充滿了好奇心,亟欲起而效法,黃氏受到中國生產力組織總經理石滋宜的推介,在亞洲生產力組織的安排之下,到香港、東京、馬尼拉、可倫坡、以及孟加拉的達卡,四處演講,宣揚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
1993年八月31日至九月2日亞洲生產力組織的大西克邦先生特地來台,在台北召開一項國際研討會,題為「社會文化因素對生產力的影響」,邀請來自台灣、香港、印度、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蒙古、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國家的社會科學家宣讀論文,黃氏寫的論文題為〈華人社會中的儒法鬥爭與生產力〉,文中分析人情因素對社會公正的負面影響。這個研討會的論文後來由黃氏編集成書,取名為《東方化》(Easternization:Socio-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1995年由亞洲生產力組織在東京出版。
《社會科學的理路》
1990年代初期,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發生路線之爭。黃氏深刻體會到:非西方國家的本土社會科學之所以長期處於低度發展狀態,實肇因於其學術社群對於西方的科學哲學缺乏相應的理解。因此,黃氏下定決心,以十年以上的工夫,撰寫一本《社會科學的理路》。這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所討論的「科學哲學」,主要是側重於「自然科學的哲學」,尤其強調由「實證主義」到「後實證主義」的轉變;後半部則在論述「社會科學的哲學」,包括結構主義、詮釋學和批判理論。由於包括心理學在內的許多門社會學科,都同時兼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性格,一個年輕學者如果想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有所創發,非得要先瞭解這兩種「科學」的哲學基礎不可。
本書一共介紹二十世紀裡十七位最重要的哲學家。鑑於每一位哲學家的思想都是他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從事主體性思考所得到的結果,本書在介紹每一位哲學家的思想之前,都有一篇小傳,敘述他們主要的學術生涯,及其學術思想與其他思想家之間的關係。由於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讀者瞭解西方科學哲學思潮的演變,本書介紹每一位哲學家時,並不作全面性的介紹,而只側重於其思想中有關本體論、知識論和方法論的討論。
《儒家關係主義》的研究傳統
從2000年起,黃氏開始擔任教育部「華人本土心理學研究追求卓越計畫」總主持人。在執行該項計畫的八年期間,在每年兩次的考評會上,都有考評委員指出:這種大型的研究計畫,不能以做實徵研究為滿足,一定要將這些實徵研究的發現整合在一起。
從Popper(1972)所主張的進化認識論來看,唯有建構理論,才有可能將各項不同實徵研究的發現整合在一起。整合性的理論一旦建構出來之後,它就跟同一範疇中既有的其他理論構成競爭關係。基於這樣的認識,在執行卓越計畫的八年期間,黃氏不斷殫精竭慮,一面思考跟心理學本土化有關的各項問題,一面從事研究,撰寫論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該項計畫於2008年初結束之後,他又以將近一年的時間,整合相關的研究成果,撰成《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黃光國,2009)。
這本書是以「後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強調: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目標,是要建立由一系列理論所構成的科學微世界,既能代表人類共有的心智,又能反映文化特有的心態。基於這樣的前提,該書一面說明黃氏如何建構〈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並分析儒家思想的內在結構,再對以往有關華人道德思維的研究做後設理論分析,然後從倫理學的觀點,判定儒家倫理的屬性,接著以「關係主義」的預設為前提,建構出一系列微型理論,說明儒家社會中的社會交換、臉面概念、成就動機、組織行為、衝突策略,並用以整合相關的實徵研究。
本書最後一章的「結論」部分指出:從Lakatos(1998)所主張的「科學研究綱領」來看,一個科學的研究傳統確立之後,將來研究者便可以用同樣「關係主義」的預設(Lakatos稱之為「硬核」),再建構出其他相關的理論。因此,希望將來能以這樣的思維及運作方式,並從事實徵研究。建構出更多相關的理論,以確立「儒家關係主義」研究傳統。
「心理學的科學革命」
2010年7月23至27日,「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Asian Association of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在印尼日惹的Gadjah Mada University宣布成立,並召開第一屆國際會議,有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四百多位代表參與,共宣讀兩百五十多篇論文。在大會開幕式上,黃氏被推選為會長,並於26日上午發表一篇題為〈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的使命〉的主題演講,指出:今年七月一日,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三位教授在《自然》及《行為科學》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在2003至2007年間的心理學研究中,96%的樣本是來自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他們的人口只佔全世界人口總數的12%。這種來自西方(Western)、高教育水準(Educated)、工業化(Industralized)、富裕(Rich)、和發達(Developed)社會的樣本,和全世界其他地區的廣大人口相較之下,其心理傾向其實是非常特殊的,他們因此稱之為來自「怪異」(WEIRD)社會的「怪異」樣本。
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西方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建構本土心理學理論,來研究世界各地「非怪異」社會中人們的心理。我們必須承認:今天世界學術社群中所流行的研究典範,大多是西方文明的產品。我們要想建構既能代表人類普遍「心智」,又能夠反映某一社會中人們獨有之「心態」的理論,一定要能夠掌握住西方科學哲學發展的精神意索,研究「非怪異社會」中支持人們在各種情境脈絡下作出各種社會行動的智慧、文化價值、以及世界觀,來對西方心理學社群進行科學革命。
分析文化系統的知識論策略
《儒家關係主義》一書的英文版以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1出版(Hwang, 2012),之後即與瑞典特登堡大學教授Carl M. Allwood(1952-)在英國期刊Social Epistemology上反覆辯論與本土心理學發展的有關議題,前後將近四年,雙方發表相關論文多達16篇。當時黃氏即清楚表示:非西方國家推動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目的,旨在對西方主流心理學進行科學革命(Evenden & Sandstrom, 2011)。Allwood以研究全世界本土心理學發展作為終生志業,辯論過後,他針對世界各國發展本土心理學面對的難題,撰成一本小書Nature and Challenges of Indigenous Psychologies,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黃氏則在該書系主編邀請之下,從科學哲學的觀點,針對這些難題,出版一本對應的小書,討論建構「含攝文化之理論的知識論策略」(Hwang, 2019)。
黃氏所提出的知識論策略包含兩步驟:(1) 建構有關社會互動和自我的普世性理論,包括〈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Hwang, 1987, 2015a, b),〈自我的曼陀羅模型〉(Hwang, 2011, 2015a, b),自性的心理動力模型(Hwang, 2018a);(2) 然後,以用這些模型作為架構,分析一特定的文化系統(Hwang, 2015c),例如儒家文化中的「五常」(Hwang, 2018b)。
劍橋小書的出版,象徵著心理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突破。因為從科學心理學之父馮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於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建立第一個心理學研究室以來,心理學者始終未能妥善處理文化問題。《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完成與開展》一書的目的,在於對華人學術社群說明如何使用此一知識論策略,分析儒家文化傳統(黃光國,2019)。
「中西會通四聖諦」
自2015年起,在其同道師友的積極支持下,黃氏結合台灣各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的師資,共同成立學術研究社群,在各校舉辦社群研討會。並在2018年11月3日正式成立「社團法人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Chinese Indigenous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英文簡稱CISSA,中文簡稱「思源學會」),展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倡導與推廣工作。
從2019年春節過後新冠疫情的閉關期間,黃氏回顧過去將近半世紀推動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心得,積極撰寫「中西會通四聖諦」的一系列著作。這個書系的第一本書,題為《超越與實在:牟宗三的科學觀》,該書前半部的析論指出:牟宗三為了完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刻意對康德知識論中的核心概念作出有系統的扭曲。這種「系統性的偏誤」很可能使本土社會科學研究者無法理解科學哲學的演化系譜;並使港台新儒家的發展承受難以為繼之「苦」。後半部則「對症下藥」,介紹科學哲學的演化系譜。
這本《牟宗三的科學觀》是「中西會通四聖諦:苦、集、滅、道」書系的第一部。第二部《科學哲學的演化系譜》將重新組織並改寫第四版的《社會科學的理路》,每一章後面添加一節「文化反思」,說明該章在社會科學本土化中的應用。這是「集」,希望能夠匯集西方科學哲學之精華,為華人學術社群所用。<br>
第三部中的第一本《破解科學主義的魔咒》嚴詞批判五四以來瀰漫於華人學術社群中的「科學主義」或「實證主義」。本書並以作者所寫的兩篇「靶子論文」作為標靶,邀請台灣社會科學界的關鍵人士參與的「打靶」,希望藉以讓華人學術界中「科學主義」的陰魂現身,而得以「滅」渡之。
第四部包含兩本書,一本是《玄奘與榮格:自性的探索》,另一本是《宋明理學的科學詮釋》。這是我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依照我所發展的知識論策略,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Hwang,2019)」,並整合歷年的研究心得,走出的本土社會科學研究之「道」。
截至目前為止,黃氏已經為國際學術期刊編過七個特刊(special issue),在國際學術期刊及專書中發表126篇論文。依照史丹佛大學依Scopus論文影響力數據所列的「全球頂尖2%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0)名單,全台灣心理學領域列名榜上者,僅有一人,即為黃氏。
批判史學泰斗余英時
2021年八月一日,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在睡夢中辭世,海內外學術界一片哀悼大聲,尊稱他為「史學泰斗」、「思想史大師」,大陸學術界甚至認為:他是「中國學術第一人」。但是跟他有「亦師亦友」關係的「體制外歷史學者」龔忠武,卻公開發表一篇長文,認為他「蓋棺而論未定」,批判他是「海外最後一個買辦學人」!一個真正的史學泰斗,怎麼會有如此兩極化的身後評價?
因此黃氏決定以余氏最為暢銷的名著作為對象,在香港《亞洲週刊》上連續發表文章,深入批判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後來,他又在《中國評論》上,發表了一篇〈余英時的「迷陣」與牟宗三的「偏誤」〉(黃光國,2021),文中指出:余英時雖然是錢賓四的學生,但是他的學術主張已經背離了新儒家的立場。牟宗三對康德知識論的中譯雖然有「系統性的偏誤」,但是只要經過調整,就可以接上「科學哲學的演化系譜」。相形之下,余英時的學術主張是兩頭落空,只有空洞的「現代化」,背離中國文化傳統,也無法和西方文明的精華接筍。
黃氏認為:余英時的著作,其實是步步陷阱,後學者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余氏精心布置的迷陣,而找不到出路。因此,有必要用條陳縷折的方式,公開批判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將來這些文章可以收集成一本專書,列在「中西會通四聖諦」的「滅」部。
代表著作
1. Hwang, K. K. (2012). 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 Confucian Social Relations. New York: Springer.
2. Evenden, M. & Sanstrom, G. (2011). Interview-Calling for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Psychology: K. K. Hwang on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Social Epistemology, 25(2), 153-166.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1pXiwfbwzEbiD7WZRz9_Y3jofAqnpcT0/view?usp=sharing<br>
3. Hwang, K. K. (2019). Culture inclusive Theories: An Epistemological Strate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jUoupwJ3H6r4NM5PFoP91onjTZWb82SY/view?usp=sharing
4. Hwang, K. K. (2015a). Cultural system vs. pan-cultural dimensions: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approaches for indigenous psychology.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45(1), 1-24.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v341Y9yGJkzOH61D7YHMc1087HrB-VF/view?usp=sharing<br>
5. Hwang, K. K. (1987).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 944-974.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A7byBlGRsFPvs_1vbsIW0mF9CE3xoIte/view?usp=sharing
6. Hwang, K. K. (2015b). 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of self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approach of 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45(1), 39-62.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v341Y9yGJkzOH61D7YHMc1087HrB-VF/view?usp=sharing
7. Hwang, K. K. (2011).The mandala model of self. Psychological Studies. 56(4), 329-334.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JW9JHxPzCflkLkhLRfGLCyVxT0VokGfZ/view?usp=sharing
8. Hwang, K. K. (2018a). A psychodynamic model of Self-nature.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DOI: 10.1080/09515070.2018.1553147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rTQfhuRmWjssp_y0wn9XXuyb-dYZ5T0r/view?usp=sharing
9. Hwang, K. K. (2018). Five virtues: scientific approach for studying Confucian ethics and mora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10(3), 176-198.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MwWNHyIH_1zGhR4FbDYoP2KFmVTdNKIp/view?usp=sharing
10. Hwang, K. K. (2012). 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 Confucian social relations. New York: Springer.
11. Hwang, K. K. (2018). Enhancing social network theory with theoretical model of Confucian Five Virtues. Archaeology and Culture, 1(1), 68-86.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ZKisAl_FOyi9poKK3xg1lYRiYd4yzmr/view?usp=sharing
12. Hwang, K. K. (2020). Escape from Kantian Eurocentric bia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Cultural & Psychology, 26(4), 863-878.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0o3EknTFkYNekb8ubX31FBBqyGIW50hk/view?usp=sharing
期刊論文 Publications
期刊論文 Publications
Hwang. K. K. (1977). The patterns of coping strategies in a Chinese society. Acta Psychologica Taiwanica, 19, 61-73.
Hwang, K. K. (1987).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2(4), 945-974.
Hwang, K. K., & Rosina C. C. (1987).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and brain drain in Taiwan.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3), 423-427.
黃光國(1987):〈「台灣結」與「中國結」:對抗與出路〉。《中國論壇》,289,1-19。
黃光國(1988):〈台灣留學生出國及返國服務之動機:附論儒家傳統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6,133-167。
黃光國(1988):〈義務性道德與功利性道德:台灣社會中的道德判斷及其相關變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20,447-471。
黃光國(1991):〈儒家思想中的正義觀〉。《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卷1期,64-76。
黃光國、余伯泉(1991):〈形式主義與人情關係;台灣地區國營企業之發展〉。《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卷1期,1-13。
Hwang, K. K. (1992). Modern manifestations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Comments on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3), 26-29.
黃光國(1993):〈互動論與社會交易:社會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2,94-142。
張馥媛、黃光國(1995):〈台灣精神醫療體系之權力結構中的臨床心理師〉。《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卷2期,31-44頁。
黃光國(1995):〈社會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中的世界觀:論「以牛刀切頭髮」〉。《本土心理學研究》,4,380-413。
黃光國(1995):〈儒家價值觀的現代轉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3,276-338。
黃光國(1996):〈文化、知識、與存在:反思那「不可反思的」〉。《本土心理學研究》,6,218-238。
黃光國(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識教育季刊》,3卷2期,19-23。
Privette, G., K. K. Hwang, & Bundrick, C. M. (1997). Cross-cultural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 Taiwanese and Americans' peak performance, peak experience, misery, failure, sport, and average event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4, 1459-1482.
黃光國(1997):〈本土契合性:學術研究的方向或學術研究的判準〉。《本土心理學研究》,8,159-171。
Hwang, K. K. (1997-8). Guanxi and mientze: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inese socie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7(1), 17-37.
Hwang, K. K. (1998). Two moralities:Reinterpreting the finding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moral reasoning in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 211-238.
危芷芬、黃光國(1998):〈積極義務與消極義務:台美大學生道德判斷的文化比較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0卷2期,137-153。
黃光國(1998):〈人能弘道‧道通為一: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挑戰及其回應〉。《本土心理學研究》,9,365-399。
黃光國等(1998):〈文化與道德思維〉。《本土心理學研究》。頁121-241。
Hwang, K. K. (1999). Chinese corporate culture and productivity. Sun Yat-Sun Management Review. International Issue, 621-648.
Hwang, K. K. (1999).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Two type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in Confucianism.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 163-183.
陳昱儒、黃光國(1999):〈台灣社會中女性的生活領域與成就:女醫師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卷1期, 109-150。
黃光國(1999):〈台灣當前的文化危機與科技創新〉。《歷史月刊》,8,28-37。
黃光國(1999):〈多元典範的研究取向:論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社會理論學報》,2卷1期,1-51。
黃光國(1999):〈知其短,守其長:論「系統思維」的特色與限制〉。《應用心理學研究》,3,1-8。
黃光國(1999):〈建立「學術實踐的主體性」〉。《大葉學報》,8卷2期,1-10。
黃光國(1999):〈華人的企業文化與生產力〉。《應用心理學研究》,1,163-185。
黃光國(1999):〈儒家倫理與專業倫理:矛盾與出路〉。《思與言》,37卷4期,31-58。
Hwang, K. K. (2000). Chinese relationalism: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30(2), 155-178.
黃光國(2000)。〈“多元典範”的三層意義:敬覆林端教授〉。《社會理論學報》,3卷1期,55-67。
黃光國(2000):〈現代性的不連續假說與建構實在論:論本土心理學的哲學基礎〉。《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8,1-32。
賴志超、黃光國(2000):〈程序正義與分配正義:台灣企業員工的正義知覺與工作態度〉。《中華心理學刊》,42卷2期,171-190。
Hwang, K. K. (2001). Introducing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the Confucian society of Taiwan: Its implications for ethical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4(4), 321-332.
Hwang, K. K. (2001). The deep structure of Confucianism: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Asian Philosophy, 11(3), 179-204.
黃光國(2001):〈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15-248。
黃光國(2001):〈文化的反思‧典範的重建〉。《思與言》,39卷4期, 1-30。
黃光國(2001):〈位格、人觀與自我〉。《應用心理研究》,10,5-9。
黃光國(2001):〈儒家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及其方法論基礎〉。《教育與社會研究》,2,1-34。
黃光國(2002):〈價值觀研究的本土反思〉。《應用心理研究》,15,1-5。
Bedford, O., & Hwang, K. K. (2003). Guilt and shame in Chinese culture: A cross-cultural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ity and identity.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33(2), 127-144.
Hwang, K. K. (2003). Critique of the methodology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individual modernity in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 241-262.
Hwang, K. K. (2003). In search of a new paradigm for cultural psychology.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6, 287-291.
黃光國(2003):〈科學與口號:談學術思想的傳播〉。《新聞學研究》,76,1-12。
蘇珊筠、黃光國(2003):〈退休老人與大學生在生活場域中的關係與面子〉。《中華心理學刊》,45卷3期,295-311。
Hwang, K. K. (2004). Book review for Social connections in China: Institutions, cultur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Guanxi. Contemporary Sociology, 33(5), 572-573.
黃光國(2004):〈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5卷3期,29-42。
黃光國(2004):〈儒家社會中的生活目標與角色義務〉。《本土心理學研究》,22, 121-193。
Bond, M. et al. (2004). Culture-level dimensions of social axioms and their correlates across 41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5(5), 548-570.
Han, K. H., Li, M. C., and Hwang, K. K. (2005). Cognitive responses to favor request from social targets of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in a Confucian societ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2), 283-294.
Hwang, K. K. (2005).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the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8(1), 5-17.
Hwang, K. K. (2005). From anticolonialism to postcolonialism: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indigenous psychology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0(4), 228-238.
Hwang, K. K. (2005). The third wave of culture psychology: The indigenous movement. The Psychologist, 18(2), 80-83.
Shams, M., & Hwang, K. K. (2005). Special issue on responses to the epistemological challenges to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8(1), 3-4.
Hwang, K. K. (2006). Moral face and social face: Contingent self-esteem in Confucian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1(4), 276-281.
黃光國(2006):〈學術評論的路數〉。《應用心理學研究》,31,93-102。
黃囇莉、鄭琬蓉、黃光國(2008):〈邁向發聲之路:上下關係中「忍」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9,3-74。
Chen, S. W., Wang, H. H., Wei, C. F. Fwu, B. J., & Hwang, K. K. (2009). Taiwanese students' self-attributions for two types of achievement goal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9(2), 179-194.
Hwang, K. K. (2009).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Counseling in Contemporary Confucian Communitie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7(7), 930-943.
Hwang, K. K. & Chang, J. (2009). Self-Cultivation: Culturally Sensitive Psychotherapies in Confucian Societie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7(7), 1010-1032.
大導寺慎吾、黃光國(2009):〈台日內團體謙虛行為之差異〉,《中華心理學刊》,51卷3期,341-358。
Hwang, K. K. (2009). New Approach of Indigenous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Taiw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6(2), 111-130.
黃光國(2009):〈從「儒家關係主義」評〈華人孝道雙元模型〉〉。《本土心理學研究》,32,163-185。
黃光國(2010):〈全球化與本土化:論心理學本土化的意涵〉。《陰山學刊》,23卷1期,5-17。
駱月絹、黃囇莉、林以正、黃光國(2010):〈盼望的雙元性-新盼望量表之建構及效度檢證〉,《中華心理學刊》,52卷3期,265-285。
Hwang, K. K. (2010). Way to Capture Theory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Studies, 55(2), 96-100.
黃光國(2010):〈由「構念化」到「理論化」:評「中庸實踐思維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34,111-126。
顏綵思、黃光國(2011):〈儒家社會中學生的角色義務及其對獎懲正當性的知覺〉,《中華心理學刊》,53卷1期,79-95。
黃光國(2011):〈論「含攝文化的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36,79-110。
Hwang, K. K. (2011). The Implication of Popper’s Anti-inductive The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Psychological Studies, 55(4), 390-394.
Hwang, K. K. (2011). Reification of Culture in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Merit or Mistake? Social Epistemology, 25(2), 125-131.
Martin, E. & Gregory, S. (2011). Interview-Calling for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Psychology: K. K. Hwang on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Social Epistemology, 25(2), 153-166.
Hwang, K. K. (2011).The Mandala Model of Self. Psychological Studies, 56(4), 329-334.
Hwang K. K.(2011). Face Dynamism in Confucian Relationalism. China Media Research, 7(4).
黃光國、蔡協利、夏允中、黃創華、吳胤辰、廖立宇、吳致廷(2012):〈華人戒治處遇及品格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諮商輔導學報》,24,1 – 22。
江俊宏、黃囇莉、黃光國(2012):〈要不要聽父母的話?──科系選擇的後悔及其影響因素〉。《教育與心理》,35卷4期,77-101。
Hwang, K. K. (2013). Linking science to culture: Challenge to psychologists. Social Epistemology, 27(1), 105-122.
Hwang, K. K. (2013).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by 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 Social Epistemology Review and Reply Collective, 2 (7), 46-58.
黃光國(2013):〈自我意志力的培養與本土矯正戒治模式〉。《矯正期刊》,2卷1期,1-24。
Hwang, K. K. (2013). Science as a culture in culture with deep-structure across empirical studies in psychology. Social Epistemology Review andReply Collective, 2(10), 38-51.
Hwang, K. K. (2013).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by 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 Social Epistemology Review and Reply Collective, 2 (7), 46-58.
Hwang, K. K. (2013). A disciplinary horizon for comprehending the third wave of psychology. Social Epistemology Review and Reply Collective, 3(1), 44-55.
黃光國(2013):〈「主/客對立」與「天人合一」:後現代的智慧〉。《管理學報》,10(7),937-948。
黃光國(2013):〈儒家文化與國際政治中的“臉面”動力〉。《國際政治研究》,4,20-34。
黃光國(2013):〈儒家文化中的倫理療癒〉。《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7,1-54。
徐欣萍、黃光國(2013):〈大學生緣觀構念研究與對本土化諮商的啟示〉。《教育心理學報》,45卷2期,241-260。
黃光國(2014):〈破解韋伯迷陣的方案〉。《社會理論學報》,16卷1期,3-31。
黃光國(2014):〈盡己:儒家倫理療癒的理論〉。《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26,7 – 22。
黃光國(2014):〈兩種傳統的整合〉。《本土心理學研究》,41,121-162。
黃光國(2014):〈“道”與“君子”:儒家的自我修養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武漢),53,166-176。
黃光國(2014年五月):〈王道與霸術:企業管理中的『陽儒陰法』〉。《商業評論》(北京),141,44-61。
沈君珊、黃光國(2014):〈儒家社會中的仁本思維:以人際請託事件之認知歷程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41,261-300。
Clobert, M., Saroglou, V., Hwang, K. K., & Soong, W. L. (2014). East Asian Religious Tolerance—A Myth or a Reality?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of Religious Prejudice in East Asian Societi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5, 1-19.
Hwang, K. K (2015). Cultural System vs. Pan-cultural Dimensions: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n Approaches for Indigenous Psychology.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45(1), 1-24.
Hwang, K. K (2015). 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of Self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Approach of 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 45(1), 39-62.
專書專章 Books/Chapters
專書專章 Books/Chapters
Hwang, K. K., & Michael B. (1986). Social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 In M. H. Bond (E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pp. 166-213).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光國(1990):《自我實現的人生》。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Hwang, K. K. (1990).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interpersonal morality.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Society, culture, and patterns of behaviour (pp. 10-24). Rhein und Bad Honnef, Germany: Horlemann Verlag Unkel.
Hwang, K. K. (1990).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25, No. 5, 6, 593-618. Also in H. S. R. Kao, D. Sinha, and S-H. Ng (Ed.), (1995).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Values (pp. 37-62).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Hwang, K. K. (1991). Dao and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Confucianism: a theory of East Asian modernization. In W. M. Tu (Ed.), The triadic chord: Confucian ethics, industrial east Asia, and Max Weber: Proceedings of the 1987 Singapore conference on Confucian ethics and the modernisation of industrial east Asia (pp. 229-278).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黃光國(1991):〈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見高尚仁、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黃光國(1991):《王者之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黃光國(1994):〈知識主體性的追尋:論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方向〉。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的理想》(265-289頁)。台北:師大師苑。
Hwang, K. K. (1995). Eastern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Aligning to quality of life. In K. K. Hwang (Ed.), Easternization: Socio-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 Tokyo, 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Hwang, K. K. (1995). The struggl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in Chinese society and productivity: A Taiwan experience. In K. K. Hwang (Ed.), Easternization: Socio-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 Tokyo, 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Hwang, K. K. (Ed.), (1995). Easternization: Socio-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 Tokyo, 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黃光國(1995):《民粹亡台論》。台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
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台北:心理出版社。
Gabrenya, W. K., & Hwang, K. K. (1996). Chinese social interaction: Harmony and hierarchy on the good earth. In M. H. Bond (Ed.),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pp. 309-321).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wang, K. K. (1997). Chinese corporate culture and productivity. Management and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New Approaches (pp. 11-37). Tokyo, 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黃光國(1997):《權力的漩渦》。台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
Hwang, K. K. (2000). Psychology in Taiwan. In A. E. Kazdin (Ed. in chief),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Vol. 8, 2-4.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黃光國(2000):〈華人的世界觀與心理治療〉。鄭志明(主編):《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219-246頁)。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黃光國(2000):〈關係與面子: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模式〉。《邁進中的華人心理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黃光國(2001):〈“多元典範”的三層意義:敬覆林端教授〉。阮新邦,朱偉志(主編):《社會科學本土化—多元視角解讀》(301-316頁)。台北: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Hwang, K. K. (2001). Morality (East and West): Cultural concerns. In N. J. Smelser, & P. B. Baltes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pp. 10039-10043). Pergamon, Oxford.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國(2002):〈科學哲學與台灣的科技發展〉。薛天棟(主編):《台灣的未來》(489-510頁)。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黃光國(2002):《科學哲學與創造力》。台北:立緒文化。
黃光國(譯)(2002):《宗族、種姓與社團》。台北:南天。
黃光國(2002):〈從「現代性」到「本土化」:論「個人現代性」研究的方法論〉。葉啟政(主編):《從現代到本土—慶賀楊國樞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41-82頁)。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黃光國(2002):〈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傳統的內在結構〉。黃俊傑(編):《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135-174頁)。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黃光國(2002):〈從新儒家到新新儒家〉。魏萼,李奇茂,張炳煌(主編):《新儒‧新新儒—東方文化與國際社會的融合》(41-60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黃光國(2002):〈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台灣民族主義的心理基礎〉。洪泉湖、謝政諭(編):《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157-185頁)。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Yang, K. S., Hwang, K. K., Pedersen, P. B., & Daibo, I. (Eds) (2003). Progress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tributions. Westport, US: Praeger Publisher.
Hwang, K. K., Liu, T. W., Han, D. Y., & Chen, S. H. (2003). Somatisation,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Confucian ethics in Chinese culture. In W. O. Phoon and I. Macindoe (Eds.), Untangling the threads: Perspectives on mental health in Chinese communities (pp. 47-80), Transcultural Mental Health Centre.
黃光國(2003):〈華人社會中的臉面與溝通行動〉。陳國明(主編):《中華傳播理論與原則》(311-336頁)。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國(2003):《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黃光國(2003):《民粹亡台論》。台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
黃光國(編著)(2004):《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Hwang, K. K. (2004). The epistemological goal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e realism. In B. N. Setiadi, A. Supratiknya, W. J. Lonner, and Y. H. Poortinga (Eds.), Ongoing theme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pp. 169-186).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黃光國(2004):〈科學哲學與學術創造力〉。潘彗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45-72頁)。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國(2005):〈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基礎〉。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57-80頁)。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光國(2005):《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光國(2005):〈科學與口號:論「現代化與中國文化」〉。喬健、李沛良、李友梅、馬戎(編):《文化、族群與社會反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光國(2005):《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台北:生智文化。
黃光國(2005):〈從科學哲學的演變論學術創造力〉。黃俊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109-126頁)。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黃光國(2005):〈華人社會中的臉面觀〉。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365-406頁)。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光國(2005):〈華人的道德觀與正義觀〉。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407-446頁)。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光國(2005):〈華人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215-248頁)。台北:遠流出版社。
Hwang, K. K. (2005).The necessity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e realism. In M. J. Jandl & K. Greiner (eds.), Science, medicine and culture (pp.284-294). New York, NY: Peter Lang.
Kim, U., Yang, K. S. & Hwang, K. K. (Eds.) (2006).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context. New York: Springer.
Kim, U., Yang, K. S. & Hwang, K. K. (2006). Contributions to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context. In U. Kim, K. S. Yang, & K. K. Hwang (Eds.),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context (pp.3-26). New York: Springer.
Hwang, K. K. (2006). Constructive Realism and Confucian relationism: An epistemological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In U. Kim, K. S. Yang, & K. K. Hwang (Eds.),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context (pp.73-108). New York: Springer.
黃光國(2006):《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Hwang, K. K. (2007).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social psychology in Confucian society. In S. J. Kulich & M. H. Prosser (eds),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Research Vol. 1. Shanghai, China: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黃光國(2007):〈兩岸關係的演變與「一中兩憲」的構想〉。孫震、于宗先、李瞻(編):《台灣危機》。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黃光國(2007):《挑戰天王》。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Hwang, K. K., Cheng, W. Y., & Lee, Y. T. (2007). Confucian relation and Chines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Y. T. Lee, V. Calvez, & A. M. Guénette (Eds.), La Compétence Culturelle: S'équipe pour les défis du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pp. 141-158). Paris: L’Harmattan.
黃光國(2008):〈建構實在論與儒家關係主義:發展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策略〉。楊中芳(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取徑論叢》(頁407-446)。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光國(2008):〈建構中國管理學理論的機會與挑戰〉。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編):《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85-103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Hwang, K. K. (2008). Leadership Theory of Legalism and its Function in Confucian Society. In C. C. Chen & Y. T. Lee (Eds.),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philosophie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pp.108-14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黃光國(2008):《台灣意識的黃昏》。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黃光國(2009):《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Hwang, K. K. (2009).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R. Shweder, T. Bidell, A. Dailey, S. Dixon, P. Miller, & J. Modell (Eds.), The Child: An Encyclopedic Companion (pp. 205-206).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wang, K. K. (2009). Confucious. In R. Shweder, T. Bidell, A. Dailey, S. Dixon, P. Miller, & J. Modell (Eds.), The Child: An Encyclopedic Companion (pp. 206-207).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黃光國(2009):〈從差序格局到儒家關係主義〉。馬戎、劉世定、邱澤奇、潘乃谷(主編):《費孝通與中國社會學人類學》(591-600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Hwang, K. K. & Han, K. H. (2010). Face and morality in Confucian society. In M. H. Bond (Ed.), 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pp. 479-498).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黃光國(2010):《反求諸己:現代社會中的修養》。台北:洪葉文化。
黃光國(2011):《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台北:心理出版社。
Hwang, K. K. (2011). A proposal for scientific revolution in psychology (in Chinese). Taipei: Psychological Publishing Co.
黃光國(2011):〈心理學:由學術依賴邁向科學革命〉。王汎森(主編):《中華民國發展史:學術發展(下冊)》(397-427頁)。臺北:政大、聯經。
黃光國(2011):〈啟蒙與救亡:民國百年的學術反思〉。《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401-422頁)。臺北:財團法人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Hwang K. K.(2012). Social exchange and face dynamism in Confucian society. In M. Bond & H. Xu (Eds.), The handbook of Chines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tegrat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480-501). New York, NY: Edward Elgar.
Hwang K. K. (2012). Confucian and Legalist Basis of Leadership and Business Ethics. In M. Krämer (Ed.), Handbook of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business ethics (pp. 1005-1026). Heidelberg: Springer.
Hwang, K. K. (2012).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Yin/Yang Balance and Ethical Leadership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 Wang, C. L., Ketchen, D. L., & Bergh, D. D. (Eds.). West Meets East: West Meets East: Building Theoretical Bridges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Elsevier Science.
Hwang, K. K. (2012). 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 Confucian Social Relations. New York: Springer.
Hwang, K. K. (2012). Life goal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value of effort in Confucian society. In U. Kim, and Y. S. Park (Eds.), Asias’s educational miracle: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Springer.
Hwang, K. K. (2012). Indigenous Psychology. In Keith, K. (Ed.). The encyclopedia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Hoboken, New Jersey: Wiley-Blackwell.
黃光國(2013):《社會科學的理路》(第三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國(2014):《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增訂再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國(2014):《倫理療癒與德性領導的後現代智慧》。台北:心理出版社。
Hwang, K. K (2014). Self-exertion: Confucian theory of ethical healing. Asian healing traditions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In Moodley, R., Lo, T., Zhu, N., & Ishii, M., (Eds).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Hwang, K. K. (2014). Dual belief in Heaven and spirits: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Confucian morality. In B. Turner & O. Salemink (Eds), Handbook of Asian religions. New York : Routledge.
Hwang, K. K. (2014). Bridging scientific universality and cultural specificity in psycholog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 Chinese perspec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pp. 134-149). New York, NY: Psychology Press.
研討會論文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研討會論文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黃光國(1988):〈飆車的社會心理分析及其解決之道〉。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黃光國(1992):〈經驗論與理念論:社會心理學的危機與轉機〉。見《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光國(1992):〈自我實現與華人社會中的價值變遷〉。見《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頁161-195。
黃光國(1996):〈人能弘道。道通為一:心理學本土化的挑戰及其回應〉。在「第四屆當代新儒學國際會議」上宣讀之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黃光國(1997):〈從科學哲學的演變論社會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問題〉。在「社會科學的應用與中國現代化研討會」上宣讀之論文,花蓮:東華大學。
黃光國(1997):〈開創台灣儒學研究的新貌:論儒家文化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見《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成功大學,179-200。
黃光國(1997):〈台灣社會中的「公正世界觀與疏離感」〉。見《國科會犯罪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頁1-19。
黃光國(1998):〈「依侍主義」與「黨派主義」:台灣政治文化的變遷〉。《國科會84-86年度社會組專題計畫補助成果發表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黃光國(1999):〈由建構實在論談心理學本土化〉。見《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暨應用社會學系。
黃光國(2000):〈以文化保存、文化移轉,到文化創新:論邊陲國家與地區的經濟發展〉。見《海峽兩岸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頁329-347。
黃光國(2002):〈全球化與本土化: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意涵〉。見《第三屆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土化研討會論文集》。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頁1-20。
黃光國(2002):〈科學哲學與人文教育〉。見《科技發展與人文重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頁245-262。
Hwang, K. K. (2012). Critical Realism and 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Perspectives in East Asian Studies, Taipei,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