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作

印度,從心出發

作者:林易萱

「蝦米!你要去印度喔!很危險ㄟ!」
「印度不是很髒、很亂?」
「自己一個人不要緊嗎?」
「你長這麼黑,去印度會不會被賣掉啊?」
……

下定決心前往印度後,這是最常聽到的隻字片語,裏頭或包含驚訝、懷疑與憂慮,處處隱藏著對印度的不信任感。

大二下學期,毫無來由的,有一股自己出國闖闖的衝動,決定升大三的暑假來一場轟轟烈烈的異國之旅。面對幾百個國家的志工計畫,考慮過經濟、距離、人文與家人意見等因素,選擇了文化古國─印度。雖說是下定了決定,但兩個禮拜內匆匆的抉擇難免讓人感到不安,不過多虧了這麼短的時間讓我不太受別人對印度的印象與偏見的影響,帶著空白的心情離開了台灣。飛機內,心浮氣躁的翻看旅遊書籍,不到五分鐘就放棄把書丟到腳邊,正準備閉目養神之際,身旁的印度男子,突然搖頭晃腦地哼起不成調的寶萊塢招牌曲,左腳不斷跟隨節奏賣力抖著,讓人哭笑不得,不知怎地,原本緊張的心情突然豁然開朗,拋開一切成見與胡思亂想宣告,印度,我來了!

你給她什麼,印度就以什麼回應你

一下飛機難免手忙腳亂,一時找不到行李,未料在團團轉之際遇見第一個印度驚喜,兩位服務人員看我慌張的樣子,研究我手中的機票後,比手畫腳的指示我正確的行李提領處。感動之餘,沒料到第二個驚喜隨之而來,為了與當地負責人連絡,在沒有SIM卡之下我鼓起勇氣向一對印度母女借用手機,巧合的是她們也一樣要去我的目的地─普納(Pune),更令人感動的是,隨後她們邀請我合坐計程車,一路上,她們請我吃午餐、找路、搬行李直到我安全抵達公寓。這一切溫暖的舉動讓人倍感溫馨,後來才發現,一路上只要我敢提問,對方都會盡其所能的提供協助,小小的善意讓我對印度有了非常好的印象。

或許是因為不對印度抱有過度的期待,每件事對我而言都是意外的驚喜,例如幸運的住進最好的公寓、順利的辦好手機、馬上開始志工的工作,然而印度生活正式開始後,我才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正面。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合住,多數人不是對印度的環境抱怨連連、就是對印度人的效率與態度不敢恭維,幾經觀察後我找到了原因:來自各個國家的人,常會以過往的經驗與印度比較,一旦有所牴觸就認定對方衝著自己而來,溝通的態度變得很負面,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一旦養成,對方當然也會根據你的態度產生自我實現。其實,只要你對別人微笑,也許他不能讓你實質上過得更好,至少願意以友善的態度以及雙倍的微笑回應你,既然在別人家作客,為什麼不多多包涵對方的文化與習慣?

往後的經驗更加深了我對於互相的信念,坐嘟嘟車時可能的話多留一兩塊的零錢、手機加值時如果老闆不見了就去隔壁咖啡廳逛逛、面對志工的工作主動找事幫忙,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帶來不成比例的回報,小至印度式的燦爛微笑;大至不可置信的為人著想,舉例而言,一次工作回程的路上車子的照後鏡壞了,司機一臉無奈地用手扶著,我恰好口袋裡裝了幾條橡皮筋,發揮馬蓋仙的精神做了簡單的修復,司機原本嚴肅的臉上立刻綻放一朵親切的微笑,下車時還好心的幫撿起掉在後座的筆;另一次是在服務的單位遇到一位聽障教師,雖然無法用語言溝通,但我還是嘗試用笑容與他互動,有一天他神秘兮兮地領我們到一間小小的工作室,這才發現原來他是幾年前參加殘障奧運的選手,是個難能可貴的藝術家,往後他更積極地展現許多得意的作品。

在印度當然並非事事順利(例如火車誤點、包車司機大迷路、坑人的計程車司機、反反覆覆的櫃檯人員等等),但當你知道憑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的時候,轉換心情、一笑置之,所有不愉快的小細節很快就會從記憶裡消失無蹤,何樂而不為呢?

受到最多幫助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這次的印度經驗,與其說是胸懷大志的助人為善之旅,倒不如說是一場自我成長的旅程。致力於荒野保護的約翰‧穆勒(John Muir)曾說:「當我們想挑出單獨一樣東西的時候,會發現他和宇宙中的所有東西聯繫在一起(When we try to pick out anything by itself, we find it hitched to everything else in the universe.)」。遊歷印度之前,世界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認為一切最終都要靠自己;去了印度一趟,我深刻了解到人際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多重要,人是非常複雜的動物,但不爭的事實是我們會依賴對方的態度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每個人都為對方多做一點、釋出善意,這些累積的付出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如果我當時沒發現損壞的照後鏡、如果我不主動對所有人微笑,那我將錯失太多美好的回憶,反而沉浸在諸多不便中。

建議所有想出國探險的朋友,無論你去哪裡,請在自身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放空自己,用最開放、單純的心,接納未知的世界。

鏽跡

作者:郭霆佑

高三準備考試的時候,我念那些一成不變的死書,讓它們把我逼到角落。我想燒光它們的時候會想到父母的眼神。我那時候想,上了大學之後應該去想一些真正重要的事。

於是我開始想愛情。在心理系我學到許多東西,但也漸漸發現學會這些東西對愛情幾乎一點沒有幫助。我知道愛情三角,我知道認知失調、知道依附理論、知道多巴胺投射路徑。

這些我都知道,但我仍然不懂怎麼愛一個人。理論各自描繪了愛情的一小部份,但整體顯然遠大於各自的總合。

與她分開之後我難過許久,每天一下課就躲回家,用失眠的夜晚把事情從頭到尾想清楚。我試著回憶每一步,想起最小的細節,想找出整件事開始錯的地方。我想起沒有看見流星的夜晚空氣冷冽,也想起自己曾經多擅於等待。那時候我全心全意愛一個人,不吝於給她時間和許諾。有許多個夜晚我覺得她走了之後我就什麼也沒有了,黎明於是在淚水中悄悄到來。

想了好久之後,我想我應該懂了,才重新開始和世界接軌。

後來我遇見一個極有天份的人,她從沒談過戀愛卻比誰更了解那些細微的眉角,那些我撕心裂肺才發現的事於她就像呼吸喝水般了然。她教會我(用她自己)健全的感情需要兩個人都堅強而完整,而非靠對方填補空缺;需要理解,而不僅是包容;需要平等,而非楚楚可憐小鳥依人。她是這麼優雅而善良,像夏日午後透過老舊收音機傳來的細碎浪花。

後來的後來,我在大學期間想盡辦法磨利刀刃擦亮盔甲,懷抱遠大志向,努力讓世界聽到自己的聲音,我的野心是戰士的野心。而她的溫柔卻是大海的溫柔,每次見到她,我的盔甲就要迅速生鏽斑駁。

後記

我得先澄清這並不是一封情書,我沒有厚顏無恥到拿情書來投稿。

這一段時間聽了很多人的傷心故事,也聽到身邊朋友不斷抱怨自己的伴侶。關於感情的事我想了很多,所以本來是想將我的心得總結,寫個類似<第一次交男/女朋友就上手>的工具書來警世一下,提醒大家感情並不似許多人以為的那樣(想必是偶像劇帶壞我們了)。

這篇文章的重點其實在倒數第二段。我發現大家的抱怨都差不多,像是「他以前都會如何如何現在都不會了」、「我都不知道他在想什麼」、「為什麼他不多陪我一點」。

常常有人覺得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給伴侶看,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生活是瑣碎而令人疲倦的,你不可能永遠保持最好的一面;也常有人覺得自己該犧牲奉獻,其實不完全是。努力經營自然是必要的,但一段關係是兩個人的事,必須兩人一起經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你永遠要能自己一個人好好活著,太過依賴對方只會造成對方的負擔,同時也會慢慢失去自我。你要能忍受寂寞,要能自己逛街吃飯寫功課,自己能活得好好的,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沒有人需要額外負擔什麼,如此才能走得長遠而順遂。

問候

作者:陶開勤

「你過得好嗎?」
我想我無從說起
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
跟著步伐走
我也沒留意
就這麼放任它們失散
我過得好嗎
我時常在和內心的獸對抗
天黑了豢養二十年的
獸就會偷偷越過柵欄
像一個盜夢者
悄悄叼走一個人的種種可能
我過得好嗎只是
你又過得好嗎
有時躲在人群中並不使我們快樂
一句問候卻足以
彌補一整個冬季的陽光
「你過得好嗎?」
我想我現在很好
因為我習慣躲在時間的坳口
而你找到了我

『更詳細的內容,歡迎光臨學生刊物─逆光的網誌:http://www.enlightingpsy.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