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鄭昭明老師

鄭昭明老師 圖一:鄭昭明老師

本期台大心理學系季報很榮幸邀請到台灣認知心理學界德高望重的師長,同時也是本系大學長─鄭昭明教授接受專訪,與各位系友分享成長經驗、求學過程與研究心得。

數十年來,以實現台灣心理學家的學術使命為己任的鄭教授全心全意獻身於所熱愛的心理學,不論是在教學或研究方面皆秉持創新、嚴謹、反思與莫忘初衷的精神去實踐,除了以身作則之外,不只一次語重心長地對後輩學子諄諄教誨、寄與厚望。鄭教授認為,學術之路任重而道遠,每一位心理人都應該要重視「思考」的本質,在學習與做研究的過程中不忽略學術的趨勢,也不盲從一般權威的看法,其終極的目的是在提升心理學知識,改善人類生活品質,如此一來方能成就身為心理人的使命。希望透過這次訪談,能讓更多系友與心理人認識這位大家敬愛的師長。

鄭昭明教授小檔案

鄭昭明教授,一九四一年出生於廣東的寶安縣(即現今的深圳市),一九六四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一九六七年取得臺大心理學系碩士學位,同年受聘為臺大心理學系講師,爾後赴美進修並於一九七三年取得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載譽歸國,返系服務。二○○八年,鄭教授辦理退休,並榮獲台灣大學名譽教授頭銜。曾任台灣大學心理系客座副教授、副教授、教授兼系所主任、終生特聘教授與講座教授;美國加州大學傅爾布萊特訪問學人;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教授;中華心理學刊主編;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處處長及佛光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等職位。榮譽方面,曾獲美國心理學基金會研究獎金;美國傅爾布萊特研究獎金;教育部學術獎、實驗手冊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獎、優等獎、特約研究人員、特約研究人員獎;教育部國家講座。

鄭昭明教授一直致力於學術界與教育界,對做研究和作育英才的工作擁有強烈的理想與使命感。對鄭教授而言,認知心理學是一支研究人類高等心智的科學,因此有其重要性與前瞻性,人類的成就是心智運作的結果,這樣的研究在未來的世代將會日趨重要。因此,四十多年來,鄭教授不斷執著於追求高品質的研究成果,從其生涯中所得的無數獎項與榮譽以及在學界不可撼搖的地位可得知;儘管榮耀再高,始終關懷學子的鄭教授不忘提攜後進、栽培無數教育與研究人才,至今仍有許多畢業系友依然十分感念鄭教授的教導。對未來充滿希望的鄭昭明教授,期望能為下個世代的人類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其積極、奉獻的精神值得所有人敬佩、學習。

老師的家庭背景與幼年生活是怎樣的情形呢?

我原籍是嘉義新港,祖父那一代的鄭家在新港算是首富,擁有當時新港大部分的田地、商店與房產,商號「鼎興」。但可惜的是,富不過三代,到我這一代,財產都被上一代花光了。我出生在廣東的寶安縣(即現今的深圳市),五歲時隨母親回到了台灣,當時是1946 年,台灣經歷了二戰、光復不久,社會貧窮、民生困頓。當時母親不再行醫,在嘉義的一個中學教書,所以我的幼年是在一個學校宿舍的環境下度過的。在當時,鄉下比城市提供更多的遊戲活動與更密切的玩伴關係,極適合一個人體力、智慧與社會的發展。但也因此做了不少的壞事情,可能被別人想到的,我幾乎都做過。我小學的成績不算頂好,但也都勉強名列前茅,但這不是我的樂趣所在,我的樂趣是參加書法比賽,小學每隔一段時間都辦書法比賽,我都能勝出、領獎,這是我當時認為最具酬賞性的活動。

進入台大就讀前的求學過程是否可與大家分享?

台灣的教育被升學主義所控制,淵遠流長,可追溯到我讀中小學或更久遠的年代。所以,中小學求學的過程,內容單調貧乏,不外是上課、課後補習與校外補習,為的就是升學,時間的分配幾乎由別人操縱,幾乎沒剩下多少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果要反抗,那極可能變成另一個拒絕聯考的小子。一九六零年代,資訊非常缺乏,對於一個大學的系所,除了少數的之外,甚少了解。對於自己的能力與興趣,也甚少去探索,在這種教育的制度下,你能就讀大學的什麼科系,大概就是由大學的聯考的分數來決定。對於這點,我沒有特別的批評,因為這種聯考制度至少有一個優點可言,那就是公平。如今想來,由能力與興趣來決定就讀甚麼科系,是不切實際的,因為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由經驗來決定的。而一個完整的大腦,應該有能力適合做許多不同的工作。如果興趣不是天生的以及能力不是單一的,則問我是否最適合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則變成一個無解的問題。

請問老師是何種原因讓您決定以研究心理學做為未來的志向,並決定以認知心理學為鑽研的領域?

我曾想過從事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與工作,因為它們直接與助人有關。但是助人不是無條件的,助人需要愛心、熱心、耐心、慈悲心與同理心。我覺得我自己並不具備這些高尚的品格與情操,不適格擔任臨床助人的工作,因此最後我只好知難而退。在台大早期,我所受到較多的訓練是在學習心理學方面,而認知心理學的每一領域,如注意、記憶或其他的心理歷程,不管是內容或方法,都有其行為主義學習論的淵源,無一不與學習有關。因此,也就很容易接受了認知心理學的主張。

使我投入到認知心理學研究的另一理由是冠冕堂皇的。認知心理學是一支研究人類高等心智的科學,因此有其重要性與前瞻性。從人類的歷史來看,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物種、而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乃在於人類有了文化(包括文學與藝術)的發展、文明的設計、科學的推動以及知識的傳承。這些成就,都是人類的心智運作在過去不斷的顯現其傑出表現與貢獻的結果。而未來的時代,更必然是一個「腦力」與「科技」競爭的時代,更需要強調人才的訓練與培養。在這其中,列為首要的當然是腦力與心智的瞭解與訓練。這可見,人類認知的研究,不因為有些人的誤解、忽略或漠視,而失去其重要性與前瞻性。未來,它必將是大腦與心智訓練主要的根據與指導所在。

老師是台大心理學系第十二屆系友,是否可以請您分享當時的校園生活?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情或人物?

我應該是第十二屆畢業的。我系在創系初期的10年,其規模是很小的,師資欠缺,學生不多。60 年代之後,才有了改變,陸續不斷的有了新的老師從國外回來,也帶回來新的知識與研究方法。但規模小也有小的好處。譬如,它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當時師生之間、學長與學弟妹之間的關係非常的親近,第一任系主任蘇薌雨先生又像一個大家長一樣,每年都規畫全系一起出外郊遊、年終聚餐的活動。這類的活動在一個系的規模逐漸變大之後,就變成不可行了。

請問老師,是否可以分享您在美國進修期間的生活與學習經驗?

美國耶魯大學不希望研究生半工半讀,因此給研究生全額獎學金,要求學生專心致力於研究。耶魯並不要求學生在學期間修很多的課程,但要求學生具備獨立研究與創新的能力。因此,它對研究生有兩個基本的規定。第一,拿過兩個課程榮譽(honor)學分的人,不必再修課。第二,第一年結束前,必須通過「獨立研究」與ETS的德文考試600分。「獨立研究」是完成一個實徵性的研究,其品質可以出版在一個學報上。所幸的,我在耶魯的第一年就通過了以上的要求,並且與當時的指導教授Lowell Huesmann 聯名發表我的獨立研究於Psychological Review 的學報裡。

請問老師,在您求學過程中對您影響最深的人是誰?

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劉英茂與Robert G. Crowder等兩位教授,他們的治學與人品,是知識分子的典範。我要用a scholar and a gentleman來描述他們,以表達我對兩位的尊崇與景仰。

老師自一九六七年開始任教於母系,至二○○八年榮譽退休為止,春風化雨四十一年,非常感謝您的諄諄教誨。請問您現在回過去看這段教學生涯,有什麼想要告訴大家的?

今天有各式各樣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數不盡的學刊上,有些研究成果永遠被提及,有些則很快的被遺忘;有些研究引導與帶動潮流與趨勢,有些則是鑽牛角尖與自我感覺良好;有些只是使用簡單、便宜的紙筆,有些則動用極為貴重的儀器設備。面對這麼多的研究成果,我們要學習去區辨與判斷哪些研究是因果關係、提升心理學術的研究。而我們能否做出這類的研究,依照目前的研究現狀,是取決於我們作為一個心理學家如何去思考一個心理學的問題,而不是取決於我們的實驗室擁有多貴重的儀器與設備。有些研究是資料與資料相關性的研究,具診斷的價值。但心理學研究的終極目的是在提升心理學的知識,因此因果關係的研究似乎更為重要。另一方面,研究的成果是否會引起學界的共鳴,是非常重要的,這與一個人是否能注意到學術主流的關鍵問題有關。

台大心理學系已走過一甲子的歲月,系務日漸蓬勃發展,請問老師對台大心理學系未來展望的看法與期許?

值此我系走過第一個60 甲子,正欲邁向第二個60 甲子之際,我在此以校友與退休教員的身分,表達我個人的祝賀與祝福之意;祝賀我系在過去的60 年在教學與研究上的成就,也祝福未來的60 年,我系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至於永遠。我系擁有非常傑出的老師與聰明的學生,他們就像台灣的大冠鷲一樣,遨翔在高高的天空之上,有自己的姿勢,也有自己的領空。六十年的時間對於一個學術領域在一個地區的發展,不算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因此在此時預言我系未來的發展以及對心理學術界的貢獻,似乎還不到時候。但是,有了傑出的老師、聰明的學生、不忽略世界主流的學術趨勢以及不盲從世界流行的看法,則我系將來在人才的培育與學術的貢獻必定是可預期的。但更重要的是我系的老師與同學要確認心理學術開發的主旨,才不會在學習、教學與研究上迷失自我。心理學在知識界裡是一個相當獨特而重要的領域。獨特的是,心理學是一支研究人的科學,不是研究石頭、無生物、微生物、植物以及低等動物。因此,它不同於許多的生物與物質的科學。其次,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現代的人,而不是研究過去的人,的科學。因此它不同於考古學、歷史學與文化人類學。第三、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現代的單一個人、而不是研究一個社群的行為,因此它不同於社會科學的法律、社會、政治、經濟與管理科學。最後,心理學是研究現代的單一個人的心智功能,而不是其生理功能,因此它不同於醫學、生理學及相關的科學。也就因為心理學是一支研究人類心智的科學,心理學術的研究與開發,有其重要性與前瞻性。

老師在認知心理學領域有極大的成就與貢獻,在杏壇上培育出無數傑出後輩,深受學生敬重與愛戴。請問老師,對認知心理學的學習與應用有何想法或建言?

我的研究大致上可歸為兩類。一類是本土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另一類是一般人類心智的研究。台灣一直被心理學術界認為是一個邊陲地區,受限於有限的經費、人力、物力與不長的發展歷史,台灣心理學家的學術貢獻與影響力是相當有限的。但是台灣心理學家的學術使命是雙重的。第一,作為中國或台灣心理學術界的一員,我們必須肩負著開發本土心理學研究的責任。在這方面,我們是辛苦的,因為少有前人的引領,自己必須學著去開創。第二,作為世界心理學術界的一員,我們為了能見度、為了追隨或引領世界心理學術主流的趨勢,需要發動更為傑出而具創意的研究,然後發表在國際的學報上。在這方面,我們是更加辛苦的,因為國際學報的出版權並不掌握在我們的手上,而出版的語言也不是我們的母語。

請問老師是否可以與系友們分享四十多年來的研究心得?

研究的品質,強調創造性與新奇性,在一個領域裡,這需要廣泛豐富的過去與當代的主流知識,更需要這些知識的重新整合,而不是再生。因此,不忽略主流學術的趨勢、不盲從一般權威的看法,是我這些年來從事研究的座右銘,希望藉用對它的實踐,來培養我自己腦後的反骨。但感覺上,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請問老師平時的休閒活動是什麼?興趣是什麼?

年輕的時候,我喜歡運動,特別是打乒乓球與單、雙槓的運動。現在是喜歡種盆栽與收藏宜興茶壺與玉石,包括紅山文化、良渚文化與各朝代的玉器,與壽山、青田石。我很欣賞中國的石雕藝術。

老師榮譽退休後,雖仍活躍於學術界,許多畢業系友亦十分關心您,是否可以請老師分享您的生活近況?

感謝佛光大學,在2009年我從台大退休之後,他們以講座教授的身分聘請我去任教。至今,大概發表了20篇的論文與16場主題演講,最近準備接受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邀請,主持一個有關metacognitive accuracy的Research Topic論壇。因此,我要藉這個機會說,Howard Gardner 與 Dean Simonton 分別提出的 十年法則 (即三十歲開始發動研究;四十歲達到巔峰),適合許多領域的研究,並不適合心理學的研究。但也就因為忙於論文的發表,我常忽略身體的運動,以後一定要改進。

最後想請問老師是否有座右銘或人生觀可以與大家分享或鼓勵青年學子們?

如前所述,不忽略主流學術的趨勢、不盲從一般權威的看法,是我這些年來從事研究的座右銘。

編輯:鄭昭明教授 201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