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專欄

畢業感言

吳治勳 博士

在台大心理系一轉眼竟然待了15年,在那一段怎麼都不能算短的時間當中,也經歷了許多重大的人生事件。在這個過程中,生活中也真的充斥了各種distress與eustress,那都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取代的經歷。

吳治勳

在碩士班的階段,剛好碰上921大地震。在當時,災難與創傷心理學對台灣心理學界來說,還是個很陌生的概念,也沒有什麼系統性的訓練或人才,心理師法尚缺臨門一腳,全台的臨床心理師更是少之又少。也因此,還是碩士班學生的我們,也跟著一起進入東勢,和那些擔驚受怕的居民們面對面,嘗試去幫助他們、穩定他們,盡量減少災後的心理症狀,避免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發生。那個時候,說真的我非常惶恐,面對那麼大的災難,就在眼前,真的看到了地表的裂開與隆起,倒塌的房屋,滿目瘡痍的城鎮,以及被巨大的恐懼或哀傷「碾壓」的人們,而我們能做的好像永遠不夠。但是同時也看到了我們的努力其實真的有付出成效,災民們從麻木中恢復過來,情緒的發洩與緩和,看到了「人」的韌性,在這樣的災難後仍然可以站起來,把自己的生活繼續下去,甚至是願意去幫助其他災民。這個經驗讓我體會到心理學的不足與足,也讓我決定開始進行對創傷心理學的研究。而在碩士班的實習以及後來進入了博士班之後,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中老年的家醫科病患,以及在安寧緩和病房的末期病患。在這些經驗裡,我發現對許多人來講,生病(不管是嚴重的癌症還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以及「變老」,都是某種創傷,都需要重新適應自己的生活,因此我的研究重心慢慢轉到老年人。

在博士班的時期,不管是進行的研究,在實驗室的工作,或在生活中的角色都非常多元。在博士班的時候,實驗室中各種研究我都有軋一腳,從災區青少年到中年慢性病患到老人,研究對象都可以組成三代同堂了;而醫院的各種臨床工作以及實習督導,也都少不了我一份。這是臨床組(不僅僅是博士班)很常面臨的挑戰,必須同時兼顧修課唸書、醫院工作以及研究進展。在這種多項任務的挑戰中,維持腦袋的彈性是很重要的,要能夠在不同場合中轉換看事情的思維,例如在研究思考上要把最簡單的現象用最學術的方式思考,但在與其他專業的工作中則要把最學術的思考用盡量簡單的方式呈現。同時,在這麼多繁雜事務之中,如何讓這些成為學術進展的助力而非阻力,也是很需要練習的。我認為如果能夠在這些不同的工作中,都以心理學的方式來思考、應對,甚至是回歸到自己所關心的研究主題中進行理解,就能夠讓這些「外務」都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增加對心理學的認識與運用。畢竟臨床心理學強調的是心理學知識的應用,臨床心理學博士的培養從來也就不僅是強調研究能力,也包括了在各種層面運用這些知識與技巧的能力。這些理解,都是在博士班忙碌的生涯中獲得的體會。

在研究所生活的忙碌中,家庭是我非常重要的支柱。人生中有些東西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犧牲的,對我而言就是家庭吧!在趕論文的心情起伏中,是因為有太太的包容和兒子的笑臉,才能順利的走完這一段。後來出生的女兒,也讓我的生活更有動力。我相信在人生的追求上,工作絕對不會是唯一,因此我也想告訴學弟妹們,不管研究所的生活有多忙碌,都還是要抓住一些你所珍視的事物,獲得平衡,知道你為什麼要走這條路,並且維持走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