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的家庭背景與幼年生活是怎樣的情形呢?
我是農家子弟,父母親務農,家中一共有十二個兄弟姊妹,是個大家庭。母親對每一位子女都非常的關愛,在農忙之餘時常關心孩子的成長。當時,男孩子的頭髮都是由母親親自以「剃頭刀」打理的,理成所謂的「芋仔頭」,至今仍無法忘懷理髮時頭依靠在母親腿上的那種親密感。幼年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母親溫柔又慈祥的笑容,深深刻印在我心上。不多話的母親總是面帶微笑,給人很舒服、很親切的感覺。受到母親的影響,在成長過程中我也不知不覺中塑造出自己給人親和的形象。我的父親是農夫,時常告誡我不要碰政治,以免惹禍上身,我一直謹記在心。父親不善交際的個性也影響了我。受到父母雙方的影響,長大後,我養成「不是很好客,但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待人習慣。幼年時,我很愛玩,因為要下田幫忙農事,但小孩子能做的是牽牛吃草、倒水給牛喝,所以與牛相處的時間比和人相處時間還要多,無形中與牛培養了深厚的情感。
進入台大心理系就讀前的求學過程是否可與大家分享?
小學時候,由於是日本統治時期,學校老師多為日本人,但是國小一年級的級任老師是台灣人,姓簡。簡老師很喜歡我,認為我是典型鄉下學生,時常拿我與都市小孩做比較。此外,因為我小時候很會跑步,每天中午簡老師就要我跑回他家替他拿師母替他準備好的熱騰騰的便當,這一點我印象很深刻。我國小六年級的級任老師名叫寺尾老師,他是日本籍老師,我非常感謝他。他很強壯、很關心學生的課業,總是很熱心地利用晚上時間,在他家替學生補習,不收補習費。從他我學了很多,做事要認真。可惜畢業後無法與他聯絡,而再次聽到他的消息時,寺尾老師不幸已喪生在南洋的某一戰場上。
國中時離開出生地南投,很幸運地考上台中工業學校機械系。學校裡的日本老師有好有壞,有位老師在美軍頻繁地空襲轟炸台灣時,不怕危險,大老遠地跑到南投的我家中作家庭訪問,關心我的生活狀況。也有幾位老師對台灣小孩很兇,對日本小孩就很關心,管教有很大的差別。看在眼裡,我很不以為然,在台中工業學校的這項經驗,養成我對人與事的看法,認為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應該要先多觀察、多瞭解後再下判斷,而不要根據初步印象就形成偏見,這一點後來影響我的臨床工作方法。
請問老師是何種原因讓您決定選擇臨床心理學做為未來的方向?
畢業後會報考台大並選擇心理系不是事先完全有計劃的,而是偶然的成分佔了一大半;過程中有三位貴人影響了我的決定。考試的前一晚,在兄嫂的哥哥的鼓勵下,我的父兄才同意讓我隻身北上報名應試。可惜由於沒有準備,考試結果僅達到機械系的備取標準。此時,曾去美國考察的堂兄,該時他在醫學院執教,建議我可以往心理學這個新興學科發展。因國中時候,時常躲防空警報,在那時我哥哥,他是台中工業學校化學系畢業的,也送我一本《三國志》,它非常吸引我,總讓我愛不釋手。其中,我最欣賞、嚮往的角色就是那一位智多星諸葛亮。所以考試結果不幸中的僥倖僅落在備取後,為了找到願意接受我的學系,我試找當時剛成立的心理系的系主任蘇薌雨先生討論,想不到蘇先生非常歡迎我加入這個大家庭。我自己的個性是不喜歡變動,一但下了決定便想要做好,「既來之,則安之」,抱持著這個想法,就繼續在心理學這條路上走下去,一走就是半世紀又十三年。
老師是台大心理系第一屆系友,當時正值系上草創時期,是否可以請您分享當時的情況?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情?如系上師生間的感情或難以想像的克難生活。
當時系上空間與資源貧乏,只能利用圖書室上課,同學男女生一共才七、八名,每天都會見到面,因此師生間的關係非常親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張肖松教授,因為她的外表很像我的母親,給我這離鄉背井的鄉下青年溫暖慈祥的感覺。上張先生的課,我總是坐在第一排,寫作業也很用心,常得到她的讚賞。其實我不是個非常聰明的學生,但因為張先生對上課筆記統整性的要求嚴謹,讓我在這方面相當有心得。那時候,系主任蘇薌雨先生對師生間情感的經營非常用心,每年過農曆年前會聚集所有師生一起,大家動手用火鍋吃年夜飯,維繫情誼。鄭發育教授亦曾帶我們這一班同學去南部原住民部落施測搜集墨跡測驗的基本資料,大家相處在一起很熱絡,不僅師生相處融洽,同窗間感情也更好了。可惜畢業後同班同學間彼此逐漸失去聯繫,現在還有互相聯絡的同學僅有顏一秀與劉英茂兩位而已。
老師兩次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學位,請問您在美國的學業與一般生活如何?有無遇到挫折?是否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大學畢業後我到台大醫院精神科工作,當時聯合國心理衛生顧問團正以台大精神科為根據地進行研究,並物色人才到美國的著名大學接受高層次的學術訓練;為此目的,他們經常參與台大精神科的個案討論會。我用英文在討論會上報告個案衡鑑成果。因為我的報告內容與英文能力出色讓顧問團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極力推薦我,讓我獲得聯合國獎學金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研究所。
在美國,受到比我早幾年在安阿堡生活一段時間的同學林貽光與包重齡夫婦很多的照顧,他們都是我們台大心理系的系友:林貽光先生已在密西根大學就讀,常為我打點許多生活中的大小事,因此省去了我許多麻煩。住宿方面是與到密大進修的台灣同學,他們有的唸機械工程、有的攻讀化學工程、有的專攻數學,共有七人,一起分租一幢公寓,輪流煮飯、互相照顧,很快就適應國外生活了。唯一困擾我的是感情生活,因為必須和當時只是女 朋友關係,後來結婚成為另一半的太太分隔兩地,飽受相思之苦。另外,語言也是個小障礙,不過由於出國前曾在醫院工作過一段時間,臨床經驗比較豐富,臨床的衡鑑報告必須用英文撰寫,因此在學習上也比較容易掌握上課內容。
在美國出車禍讓我印象深刻。第二次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論文主題是對注意力的研究,為了搜集研究資料,我時常必須開車到鄰近車程約四十分鐘的密西根州大監獄以囚犯為對象做施測。有一次初春時節,開車途中由於車輪打滑一時緊張,用力地誤踩了油門,車子也往前疾衝,幸好當時公路上前後無其他車,所以我可保人車無恙。後來畢業前按學校規定要到醫院實習兩年;因為醫院離住處很遠,買了一部二手金龜車代步。有一次途 中因濃霧瀰漫,不幸被一名無照駕駛的年輕人大車子橫撞到田間,對當時我只有一個印象,那就是「萬箭穿心」的畫面,醒來時已在醫院急診處,幸虧撿回一命。回國後,家兄們告訴我,那天正是我母親的忌日。
在美國住了三、四年後,發現語言與種族的隔閡仍是個問題,對美國人與土地無法產生親密感,加上想要回饋在求學過程中給予極大幫助的我國政府與台大精神科,因此一直有回國的想法,這一點我太太非常不贊成,因為美國生活品質比較好。夫妻間為了此事爭執了一段期間,後來她還是同意我回到台灣服務,這一點我很感謝她。
想請問老師,在您求學過程中對您影響最深的人是誰?
求學過程中影響我最深的人是我的太太。念心理系的時候,我常常到系圖念書,當時我太太對心理學也很有興趣,雖然她唸的是護理,也時常來心理系圖書館借書,因此認識了彼此。兩個人興趣相同、相處愉快,於是經過七年的長期交往後便在一起了。太太個性與我不同,她非常主動積極,我比較被動隨和,兩人相處起來反而互補、融洽,我們一起生活的時候我常觀察她的個性與習慣,後來也常以她為觀察對象寫了《習慣心理學》一書,也 編了「柯氏性格測驗」,因此得到國科會的一個大獎,那是當時很少見的大獎。太太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在我念完碩士回國後便不斷鼓勵我繼續攻讀博士。在她嚴厲的激勵下,我終於鼓起破釜沉舟的勇氣尋求經濟支援準備再度出國深造。很幸運地,我得到太平洋基金會的資助,並在貴人相助之下順利申請回到密西根大學就讀。這一切因緣都讓我非常的感激,讓我在讀書時總有賣命一搏的感覺。此外,林貽光與包重齡夫婦是我再度到美國求學的日子裡最感謝的人,因為有他們很貼心的照顧和幫忙,讓我在生活上比其他人還容易適應國外生活。
請問老師平時的休閒活動是什麼?興趣是什麼?(年輕時或現在)
目前的休閒活動是看電視與繼續寫習慣心理學的另一本書。電視不一定看特定類型的節目。我很喜歡邊看電視劇邊猜測劇情的走向、體認編劇者與導演 想表達的意境,很有趣。週末的電視歌唱節目中常有實力派的女歌手獻唱,高亢的嗓音與美妙的旋律總是相當吸引我,雖然我從高中時就封箱不唱了。
中學時,有位體育老師與我相當親近,他知道我喜歡跳高、跳遠、踢足球,時常找我一起踢球。我是鄉下孩子,腿很有力,踢的球又快又重,在同儕間很出名!小學時很好動,很喜歡爬樹。有一次夏天中午時分,我先把牛趕入池塘裡,讓牠享受消暑的快感之後,我自己就在池塘邊的樹上納涼,不久,不小心在樹上睡著了,結果摔下來直接撲通地掉到池塘裡。由於我出身農家,從小就與牛隻培養了深厚的感情,也常幫忙務農的父親放牛吃草,因此和牛相處的時間比人還多。有一次我騎在牛背上,因為下坡路太陡就從牛背上一直滑下來,滑到牛角上,整個身體掛在牛角上無法動彈,幸好被經過的路人救起。我很喜歡牛,但是有時候又氣牠們動作很慢,尤其是逃空襲警報的時候,因為牠們的動作太慢,常出現驚險的畫面;該時,我因心急怕被俯首向地下標的物用機關槍掃射,來取樂的慘忍美軍飛行員掃到,所以常被最親近的牛的慢動作搞得冒出冷汗。
老師身體一向健朗,請問老師是否有養身保健方法可以與大家分享?
人的年紀大了身體自然會出現許多狀況,其實自己的身體並不好,皮膚在冬天裡常會奇癢無比,無法根治,只能靠勤擦藥膏與凡士林保濕。另外本身也有頸椎退化與高血壓、攝護腺癌等大大小小的毛病。
為了身體保健,也為了目前最親近的家人,兩個女兒不要為我擔心,我經常遵守的生活原則是:首先,要有適當的睡眠時間,每天固定七小時,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第二,三餐定時定量,忌暴飲暴食,營養要均衡。不過在美國求學期間已養成喝咖啡的習慣,並且幾乎已成癮。近來努力漸漸減少喝的量,一個馬克杯的五分之一。第三是養成運動的習慣。在頸椎受傷前,我每天早晨慢跑四十分鐘,運動回來後再固定花一個小時寫書,因有這個習慣而且它持續到五年前,所以到那時候,所得的成果是已寫了五本書了。這些規律的生活習慣對自己很重要;我也建議,每個人都最好培養最適合自己健康的良好生活習慣。老師任教於母系已有三、四十年,非常感謝您對學弟妹的諄諄教誨,請問您現在回過去看這段教學生涯,有什麼想要告訴大家的?(如教學環境與學生學習態度之今昔相比。)
以「習慣」的觀點來看,我認為老師和學生都要養成有助於其生活願景的良好習慣。以下是我僅對自己期許的:老師應該要有良好的研究、寫作、發表與教書習慣:首先,老師要對教學內容準備齊全,面對學生的提問才能應對自如,學生也可以從你教學內容受益良多。第二,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要不斷地創新、吸收並嚐試新的觀點和看法。學校常有優良教師評選活動,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它使老師們不僅可以參考這些得獎老師的教學方法和經驗,也使好老師們受到鼓勵與肯定。學生也有該遵守的本分,如上課專心不亂翹課等等。曾幾次地,我也在課堂上把這問題拋給學生,想借此從更多方面了解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學習習慣是什麼。我覺得當學生要認清自己的本分,問自己在學校裡做什麼?該做些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些?目標要清楚,為自己的目標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台大心理系剛過六十週年系慶,系務日漸蓬勃發展,請問老師對台大心理系未來的看法?
第一,希望台大心理系能多與本國與外國的心理學系多方交流、相互學習、吸收對方的優點並加以運用。第二,要發展台大心理系的特色,不僅要做出學術上獨特的貢獻,也要建立起自己的理論。如此一來,台大心理系在國際上才能繼續保有競爭力,提高能見度。
老師是國內臨床心理學界權威,為台灣臨床心理學播種耕耘多年,請問老師對台灣臨床心理學未來發展的看法?
現今台灣臨床心理學界的資源和理論大多由歐美引進,尚欠缺屬於自己的特色。因此,台灣臨床心理學未來的發展應該要想辦法走出自己的路,開發自己的理論、工具,如此真正的「台灣臨床心理學」才會誕生。
最後想請問老師是否有座右銘或人生觀可以與大家分享或鼓勵學子們?
對於人生,我有四句話希望與大家分享。第一,「生活要有正確的願景」。第二,「保持科學的人生觀」。所謂科學的人生觀,是當我們面對未知的時候,過多的擔心和害怕都於事無補,反而要大膽假設、勇敢面對、小心求證結果,方能求得真正的答案。正如聖嚴法師的四句真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第三,要過「中庸之道」的生活,不求多也不求少,但求心安理得、自由自在。最後,也就是第四,「因凡事都有正反兩面,熟慮之後謹慎地做下決定,而下了決定就不要後悔。」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勇敢去面對你的問題,謹慎地做你認為最好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事,不要長久地停留在三心兩意的階段,這樣每天才有新的一頁、新的內容。
編輯:徐詩淳助教、黃詩婕助教 201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