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部專欄:交換學生心得分享

北卡交換日記隨筆

作者:心理三陳彥伶
交換學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NC-CH)

  
「流浪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能不能用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
──謝旺霖《轉山.邊境流浪者》

契機

上大學以來,因為生活、學業上的不適應,讓我過得很不快樂。升大二的暑假,我發現自己竟然很快地就厭倦了大學生活,悲觀與消極讓我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降低,感覺到自己對未來一無所知,有些惶恐,有些無能為力。

好吧,那何不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出去走走,學校不是有什麼交換生計劃嗎?離開現階段這個舒適圈,是否能看清楚現在自己的樣子,是否能找到未來自己理想的生活?

出發

     

申請交換學生的繁雜手續,以及錄取UNC後各種雜事的處理,讓我很快地度過大二這一年。轉眼間來到八月,出發啟程的日子。

長途的飛行總是讓人十分疲累,我看著飛機降落在美國領土,突然緊張了起來:會不會不適應外國生活?上課能夠聽懂嗎?在學習、交友上會順利嗎?我會感到孤單嗎?

心裡的問號不停地冒出,卻沒辦法給個肯定的回答,我只能不斷告訴自己:就把它當成一段很長很長很長的旅行就好。恩對,就是一段平凡、時間很長的旅程。

學校生活

八月十九,開學日。我很快適應了自己的新課表,但上課時同學積極的發言模式,卻始終讓我十分挫折。聽著大夥兒流利的英語,我總是默默把自己的想法吞回去,不敢舉手,不敢在課堂發言。我決定把信心轉向寫作──然而,即便對於每一份作業都花上比別人多兩倍的時間完成,卻仍被老師改得滿江紅,各種文法錯誤、用詞不當、文句不順。

第一學期的我,在學業表現上是十分挫折的,帳面上的成績看起來不差,但我心裡知道自己在語言方面,還是信心、能力不足。好在第二學期開始,寫作方面漸漸上手,口語表達雖然還是需要加強,但也算是有點進步了。經過幾次和學長姐聊天,我開始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奢求自己能夠像母語人士一般侃侃而談,只求自己能夠把握這樣在美國讀書的機會,測試學習的極限。

修課

在UNC一學年的日子,我多選擇臺大系上比較沒看過的課程: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Psychology, Laboratory Research in Psychology, Psychology of Adulthood and Aging, Psychopathology。上過一年的課下來,其實不難發現教學品質的差異,並非每位西方教育的老師都如同大家口中所說的多元教學、亦師亦友的關係。而我十分幸運地,遇到了有生以來最喜愛的老師──Psychopathology的Dr. Eric Youngstrom。

這堂課是高年級的選修,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病理的分析。約三分之二的課堂時間為簡介課本內容,其餘時間用來討論、課堂投票、小組活動、以及課外知識補充。課後作業包含簡單的臨床個案分析,學期初每個人會認領自己的個案,用有限的知識做第一次的分析,期末再回頭看看當初認領的這個孩子,重新瀏覽一次題目,重新分析作答,並在最後一堂課與大家分享討論。畢竟還是大學部的課程,老師並不要求完全專業正確的判斷,而是希望讓大家學習如何將所學運用在臨床工作上。

期末口頭報告採取小組報告、個人評分的方式,全班同學都需要依照「內容」、「風格」給予分數與評語,最後老師蒐集並整理全班的回饋,私下寄信給每位同學。期末書面報告則是採用仿學術界同儕審查的機制進行:第一次初稿完成後,需要接受兩位同學的評分,依照他們的回饋做修改與回應,才會得到第二次的分數。最後,臺灣教育最令人詬病的考試,老師的作法則是將一學期插入四次的小考,而期末考分數可以取代兩次小考成績。為了不讓大家因為埋頭於期末考而忽略其他更有意義的報告、作業、甚至是其他科目,老師會在期末考前將全班的學期成績算出,不滿意成績者再參加期末考即可,給學生很大的彈性。

儘管這些課堂活動、課後作業、期末報告、考試制度會讓老師增加許多工作量,但他仍然以教學為畢生的志趣,每學期會針對同學的回饋稍作調整,也不吝給予大家他私人的聯絡方式。老師在第一個禮拜就記住每位同學的名字,期許自己是學生們在生涯規劃上提供給予建議的朋友,而非難以親近的學術工作者。

這是我有生以來上過最有品質的課,也學到最多東西的一堂課。

志工

我在下學期加入了學校兒童醫院 (UNC Children Hospital)、以及校外安養中心(Brookdale Chapel Hill Senior Living) 兩處的志工,希望能在課堂之外與生活周遭的人們有更多的接觸。

在醫院遊戲室當志工,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總是令人受挫的不外乎是語言困難。在學校裡,同學和老師們多因為我是國際學生,不會在語言方面特別嚴苛;然而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需要適時給予回應,當孩子發現這位姊姊講的英文有奇怪的腔調、且三不五時會聽不懂自己講的話,他們也會本能地漸漸對我不理不睬,甚至排斥我的陪伴。在遊戲室當志工的日子裡,是我在美國深感挫折的時刻,但也因為有這樣大量和非學校相關的人事物相處的經驗,我對於未來想再到國外生活的想法,漸漸地也不那麼害怕,也越來越知道自己該怎麼調適與準備。

在安養院大部分的日子裡,爺爺奶奶們對於我這個異國小女孩感到十分新奇(有位爺爺每次都會和我分享他五十年前到臺灣的記趣),但也常常因為語言而產生溝通上的問題,在幫助人的時候難免力不從心,在和機構人員溝通協調的時候更是吃盡苦頭。

幾個月下來,我發現自己當了志工,反而是受到最多幫助的那個人──突然想到幾個月前在網路上看到的文章寫道:「志工不是去幫助別人,而是找回自己。」無論是陪伴小朋友,或是照顧爺爺奶奶,我都在彼此的互動與回饋之中,赤裸裸地看見自己能力的不足,看到我以往只待在校園裡培養出來那狹隘的視野。

北卡農村裡的研究小天堂

除了一般的系上選修,我特地選了獨立研究的課程,加入了Dr. Eric Youngstrom的實驗室── Mood, Emotions, and Clinical Child Assessment Lab(就是上述花了極大篇幅介紹的那位老師)。每週一次的group meeting,讓我能一窺美國學術研究的秘辛,也有幸參與了學長姐的研究計劃:密集的討論、文獻蒐集、網路研究平台的實作、閱讀統計數據等等。

第二學期開始,老師與學長姐共同指導我製作了人生第一張學術研討會壁報,內容關於General Behavioral Inventory和 Child Behavioral Checklist兩量表當中測量睡眠品質的子項目,預測雙極性情感疾患的能力為何,與其臨床應用上的意義。分別投稿校內、校外的會議,幸運地都錄取了,因此得到在美國發表壁報的機會。我感覺壁報發表會的過程更像一場學術界的社交活動,我們與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教授、臨床工作者相識,得到一些讚美也得到一些批評,從緊張不安當中摸索對研究的熱情與自信。

也因為有這樣的機緣,我漸漸發現自己其實十分喜歡做研究,喜歡學習新的研究方法,喜歡教導別人新事物,喜歡那種開放式找尋答案的過程,喜歡向人們介紹我的研究的熱情。

對於自己未來想走的路,好像越來越清晰了。

                            壁報發表@North Carolina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娛樂活動

我加入了學校的羽球社,與幾位同樣來自臺灣的學長姐、和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球友一同打球。

練球結束後,大夥兒通常會一起吃晚餐,學校旁邊的Franklin Street是小鎮上最熱鬧的一條街,各式餐廳、酒吧林立。Chapel Hill畢竟不是大城市,許多異國料理其實沒那麼道地卻又價格昂貴,值得推薦的只有美式炸雞:北卡特產Bojangle’s Famous Chicken ‘n Biscuits。Bojangle’s被學長封為炸雞界的鼎泰豐──雞汁多到用噴的,是我回國後念念不忘的好滋味。

而因為羽球,我和這裡的一些學長姐們成為十分要好的朋友,一起出遊、聊天,聽聞各種人生故事,覺得驚嘆之餘也提醒自己應該要更加把勁,同時也重新燃起我對羽球的熱情。

Chapel Hill為一古老的大學城,以UNC為中心,附近散落一些特色的餐廳、咖啡廳、電影院等等,更遠一點的地方可以到Southpoint購物中心等等。小鎮內的公車可以免費搭乘,但畢竟不比大城市,許多地方還是開車方便許多。每到十月在首都Raleigh會舉辦State Fair,學長姐暱稱為北卡夜市,是個吃吃喝喝順便玩小遊戲的盛會,最讓人驚豔的食物包含巨大火雞腿、以及各式炸物(炸起司漢堡、炸Oreo、炸酸黃瓜等等)。北卡州內也有各式各樣的State Park,是平常週末溜達的好去處。

                                      2014 North Carolina State Fair@Raleigh

旅遊

這一年下來,跟著朋友們南征北討,踏遍Pennsylvania, Maryland, Delaware, Washington DC, Virginia, Tennessee, North Carolina, South Carolina, Georgia, Florida等地。費城 (Philadelphia) 古色古香與現代城市交融所帶來的衝擊、華盛頓喬治城 (Georgetown) 散發的古城奢華同時帶點觀光味、亞歷山卓老城 (Alexandria Old Town) 雖老卻不失優雅、大煙山 (The Great Smoky Mountain) 秋風與冬雪相映的奇景、亞特蘭大 (Atlanta) 高樓映著繁華都市感、邁阿密 (Miami) 的海邊風情,冬陽照耀著青春。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Bahia Honda State Park@Florida Keys
                                      CNN總部的臺灣國旗@CNN Center, Atlanta

歸國

時間過得很快,一年的交換學生時光已經在今年七月劃下句點。我刻意利用學期結束後兩個月的Grace period,留在Chapel Hill參與實驗室暑假的研究工作,同時也把握和這裡的朋友、學長姐相處的時光:小旅遊、聚餐、寫寫卡片、收拾行李。

最後一天和大夥兒道別的時刻,我還是忍不住掉下眼淚了。這一年在北卡留下許多足跡:成長、獨立生活,使用著熟悉卻又陌生的語言,又哭又笑地闖過一個又一個關卡——終究還是會闖到終點的。

我期許自己有一天能夠再過來這裡,念書也好,或只是單純找朋友,尋大三這年美麗卻又帶點苦澀的回憶。

交換學生心得分享

作者:心理四蔡佳曄
交換學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當初會選擇申請交換學生,有一部份是因為我想過未來要在美國讀心理研究所,當時我心中想著,交換學生的經歷可以讓我提早適應美國的語言文化和學習環境等,並且讓我在申請美國研究所時更有競爭力,我在修課、研究、實習上的確都付出相當的心力。但我發現,真正使這段交換生涯完整的,對我而言,並不單是學術成就上的追求,而是在當地與人們產生連結、了解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聆聽他們的故事,並且在當地的社區進行探索,因為這些,我的交換生活有許多意料之外的驚喜,當然也體會到很多前所未有的衝擊與低潮,在起起伏伏之間,心中產生很多深層的內在對話,也對於生命的可能性有更多想像,包括對於多元文化價值的尊重、未來讓社會變得更好的方式、以及更願意敞開心胸理解他人的生命經驗等等。

UCLA 校園生活:豐富而忙碌的學習環境、強調表達與獨立自主

UCLA 相當吸引我的是活潑的校園氣氛,許多學生不僅在課程與研究上相當認真,也很積極去找實習、銜接未來職場,校園的社團活動、運動校隊都相當蓬勃發展,校內也經常有音樂會、展覽、電影放映、演講等大大小小的活動,是一個相當 work hard & play hard 的地方!

UCLA 位在丘陵地形上,宿舍區和我上課的地方分別是兩座小山丘,不像在台大可以騎腳踏車,這裡幾乎都得走路上下學,我剛來的時候,因為每天的爬坡而雙腿痠痛了將近一個月!校園裡有很多綠地和樹木,而且建築與風景都相當優美,我相當懷念幾個愜意的午後,躺在斜坡的草地上,望著湛藍的加州天空並沐浴在陽光下,也懷念那個看日出的早晨,從山丘上望向遠方繚繞在晨霧中的Downtown LA,靜靜的看著光影的變化、迎接新的一天。

最後一個學期時典型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早上起來後在宿舍區的學生餐廳吃早餐,會一邊和跟我相當要好的美國同學和日本同學聊天,早餐以後從山丘上的宿舍區往下走,會經過學校最主要的步道Bruinwalk,常常會有溜滑板的同學呼嘯而過,而且這裡幾乎每天都可以讓人感受到社團宣傳的活力,也常有宗教人士或社會團體在校園中宣揚他們的理念。經過10分鐘的步行以後,我來到位於心理系館的實驗室,上午的時間就在裡面工作。午餐以後到教室上課,傍晚時則會去參加校園內的活動,和社團交流或是了解一些議題等等,回到宿舍之後我會和室友聊天、分享當天的經歷。在每天和人們的交流與分享中,我感受到很多新的刺激。

UCLA屬於學季制,學季的起始分別在九月、一月、四月,十個禮拜緊湊的課程結束以後會有一到兩週的小假期,一個學季通常三門課12學分是剛好,到四門課就相當吃重了,我覺得學季制的好處是比較不會對學校生活感到疲乏,感到累的話也很快就可以放個小假調適身心,壞處是課程非常密集,作業和考試很快地就接踵而至,大家從第三四週就會開始互相問說「你要考期中考了嗎?」然後就這樣一路到期末考,整個學期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匆忙的。這裡的學生對於課業普遍都相當認真,我很少看到因為其他事務或玩樂而不顧課業的人,許多人對於成績都有很高的自我要求。

我在UCLA心理系選修的課程有個特色是,他們會結合相關領域(例如社工、醫學、公衛、法律)的知識,在課堂上常會提到在地的社會文化脈絡,並將心理學應用在實際生活中,而不只是純粹的理論導向,例如我修過一門 Global Mental Health ,是由一位精神科醫師授課,她本身在印尼參與過南亞大海嘯後的心理支持計畫,這門課探討許多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的心理健康政策與實務,以及外界人士如何與當地人士合作、運用當地資源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還有像是另一門課 Advanced Psychology and Law ,將心理學運用在司法系統中,例如神經功能異常、家庭破碎、經濟衰退等因素如何導致犯罪;怎麼樣的詢問方式才不會扭曲當事人的記憶;美國社會如何處理犯罪問題等等,透過在實務界工作的警察、法官、心理師、偵探的分享,這門課也使我更了解洛杉磯當地的犯罪議題。

這裡也提供相當豐富的研究和實習機會,我這一學年在心理系的 Culture and Anxiety Lab 擔任研究助理,老師的研究主要關心兒童焦慮,以及了解少數族裔和偏鄉族群的心理健康需求,並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這一年我們進行的研究計畫,是關於學校、家庭和社區環境如何影響偏鄉地區拉丁裔青少年壓力、憂鬱與焦慮,經過這年在實驗室的學習,我覺得自己對於改善青少年的情緒困擾感到更有興趣,也對於美國多樣的族裔文化有更多認識,甚至挑戰了在電話中對美國青少年做臨床訪談的重責大任,雖然相當一開始相當緊張,但最後卻成為非常寶貴的學習經驗!

我在其中一個學期也到 UCLA 醫院的自閉症早療計畫作實習,教室中的小孩們都只有2~3歲左右,我在其中一個學期也到 UCLA 醫院的自閉症早療計畫作實習,教室中的小孩們都只有2~3歲左右,模樣都非常可愛,在治療師的帶領下,我得以有機會觀察和學習如何增進自閉症幼兒的社會溝通技巧,以及處理他們的暴怒、大哭、不服從等情況。我覺得這個治療計畫設計得相當嚴謹,治療師和研究者對於小朋友的表現觀察也相當入微,特別是針對不同小朋友的不同情況,他們會給予個別化、客製化的治療,從中真的可以看見他們對於專業和治療品質的堅持。

UCLA 是一間校風自由開放、鼓勵學生接觸多元社會議題的學校,校園裡經常會有各式的演講、討論會、電影放映、戲劇表演,每次參與之後總是感到視野變得更寬廣了,例如之前曾經看過一齣叫做 Vagina Monologue 的舞台表演,劇本是在劇作家訪談 100 位女性「請談談你對你的陰道的看法」後創作出來,繞過社會的壓抑與敵視,展現出以女性角度敘說的身體經驗與生命經驗,看完這齣劇以後我才了解美國的性別平權運動其實仍然在進行中。另外一次印象深刻的經驗是與在 non-violent social movement 這門課的同學參與五月一日勞動節在 Downtown LA 的遊行,相當多的勞工與移民者聚集在街上,表達他們對於低薪資、歧視、人權剝奪的不滿,人們呼喊著 "No justice, no peace" ,在美國繁榮富庶的表象背後,其實有相當多人仍然生活在經濟壓力與恐懼當中。不過,在社會上瀰漫著一股無力感的同時,也有相當多的組織致力於為人們發聲、帶來資源,並且努力實現社會正義。

L.A.:一座充滿活力與刺激的城市

UCLA的所在城市是南加州的洛杉磯,這裡是全美第二大的城市,以電影、時尚、音樂產業而聞名,從校園出發,沿著 Sunset Blvd. 往東前進,很快便可以抵達知名的 Beverly Hills、Hollywood 等區域,沿途上可以看見許多唱片公司、高級飯店、購物中心、live music bar 等等,而由學校向西搭乘Big Blue Bus 的公車路線,大約40分鐘就可以到達 Santa Monica、Venice等濱海城鎮,在那裏享受海風吹拂、欣賞美麗的日落與絢爛的天空顏色,令人感到心曠神怡。同時,這座城市也林立著800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美術館與藝廊,UCLA本身就有 Fowler 與 Hammer 兩座美術館,而喜愛藝術與文化刺激的人更不能錯過 Getty Center、LACMA、Natural History Museum。這裡也充滿各種規模的音樂會、演唱會,Walt Disney Concert Hall、Hollywood Ball、Sunset Blvd. 的 live house,都是相當適合音樂愛好者的地方。

洛杉磯的另一項特色就是多元的族裔組成,許多移民前來這座城市尋求機會、為更好的生活奮鬥,這裡有很多的移民社區像是 Koreatown、Little Tokyo、Thai town、Little Armenia、Chinatown、 Olvera Street、Little Ethiopia 等,我在學校認識的美國同學,有一半以上是來自拉丁裔、非裔、亞裔或是中東的移民家庭,他們的父母在其他國家出生,而他們自己則是家族中第一代在美國出生的。能夠和背景如此多樣的人們互動、了解不同的國家文化,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而這裡的人已經相當習慣各種面孔及文化,因此我的「外國身分」便不會相當凸顯。

雖然表面上洛杉磯是一個光彩奪目、國際知名的都市,但九個月的在地生活也讓我看見它的一些陰暗面,這裡的貧富差距甚大,社區間的貧富差距也相當明顯,在富裕的社區如 Brentwood、Beverly Hills、和 UCLA 所在的 Westwood,社區環境讓人感到安全舒適、生活機能便利、街道乾淨整潔,人們住在漂亮的房子,旁邊常有種植樹木花草的綠地。

但是大多數地方其實不是長得像這樣,比如在South LA、Downtown LA、East LA或是Koreatown的某些區域,路面與牆面斑駁、街道散落著垃圾,有時甚至會散發一股惡臭味,大部分的人住在外觀破舊的房子裡,房子外圍常有一排不甚美觀的鐵欄杆,原因是當地治安不佳,他們需要房子周圍有一層防護,社區內的醫療和教育資源相當缺乏,而除了 99 cents store、便宜的速食餐廳外,商店與餐廳寥寥可數。有些地方幫派活動相當盛行,比方 Downtown LA 就有超過 800 個幫派,同時那裏的犯罪率也不低,半徑 2 mile 的區域一週就有 150 起犯罪案件,其中包含暴力犯罪、性侵、搶劫等等。

搭乘洛杉磯的地鐵也不是令人感到舒適的經驗,相較於台北捷運的明亮、人潮多,這裡的地鐵顯得相當陰暗破舊且冷清,我在某個假日下午去搭地鐵時,裡面是幾乎沒什麼人的,甚至在地鐵常能看到某些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街友自言自語,或對著路人叫囂。說到街友,洛杉磯有相當大的街友族群,在 Downtown LA 有一個叫做 Skid Row 的區域就聚集了三萬多名街友,有一次我跟一個韓國女生為了搭公車而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進入那個區域,那時還只是下午,但路上的商店、診所都是關閉的,區域內也沒有什麼車子(事後才知道很多駕駛不敢開進去),街道顯得相當破爛、充滿髒亂,我們看到很多人坐在路邊或躺在人行道上,以非裔和拉丁裔的成年男性居多,他們身穿破舊的衣服,有些人面帶哀愁、有些人的笑則令人毛骨悚然、有些人很明顯是有精神狀況的。為什麼美國的貧富差距會如此懸殊?為何有些人得持續活在極度的貧窮、缺乏建設的社區裡面?為何放任犯罪與疾病不斷滋長?我想這是美國必須正視的社會正義問題。

在這裡生活的九個月,透過不斷的探索,我體驗到洛杉磯的好與壞,不管是就人們的膚色髮色、文化背景、或是生活環境而言,它有太多不同的面貌,很難拿一個形容詞直接定義它,也許時尚、也許危險,這裡的生活充滿不可預測性,有時我並沒有太多的安全感,但我從來不會感到無聊。屬於交換學生生活的片片記憶,交織在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