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會專欄

台灣臨床心理學的挑戰與機會

陳淑惠老師

大家好!今天的10分鐘裡想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台灣臨床心理學的挑戰與機會〉。我是系上臨床心理學組的老師,不過,今天並不是代表整個臨床心理學組做論述,而是在此簡單分享自己對臨床心理學所遇到的困境之心得與體悟。

目前為止,台灣的臨床心理學基本上是跟著美國心理學的走法,當中也許會有很多自己新的想法,也儘管議題是local的,但是在結構與訓練學生的方式上,至少從我學生時期開始到現在都是跟隨美國臨床心理學的腳步前進。我在台大唸書的時候,臺大心理系沒有臨床心理學組;到我出國唸臨床心理學並拿到學位回來後,心理系已經成立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組的教學演進是從大學部讓學生接受各種心理學的訓練,到碩士班之後逐漸增加比較具體的專業訓練。這種模式有優點也有些缺點,這裡就暫不多做說明。台大心理系臨床心理學組的教育目標是期望所培養的臨床心理相關的工作人員或研究者,擁有可以同時做臨床服務與做臨床研究的思考,因此在教育上一直都是採取一個Scientist-Practitioner的雙重角色的模式。我個人覺得這個模式很不錯,所以也是採取這種思考方式,在系上臨床組內大部分老師與學生的思維也都受到這個模式的影響。回過頭來看看美國臨床心理學的發展,發現已逐漸走向氾濫的地步,曾經有個笑話是說「在紐約市中心隨便丟個石頭都會砸到心理師」,這個笑話的意思是指美國的Clinical Psychology或Counseling Psychology這些applied領域都非常熱門,也有許多人從事相關工作,當然這個笑話究竟是不是事實呢,或可另論,至少顯示在美國從事臨床相關工作的人口量不少。從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臨床心理學整個系統的發展是為了要回應社會的需求,同樣的原因對應回台灣,我覺得台灣的臨床心理學其實同樣也需要被鞭策,也就是說,回到臨床心理學或回到心理學的科學作為,然後慢慢演化出來,同時也在這個思維裡面訓練下一代,代代相傳。

台灣的臨床心理學史正式開始於1949年。我們的第一位前輩是顏一秀女士,她也是台大心理系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後於台大醫院精神科負責心理診斷工作,是台灣第一位從事臨床心理工作者,目前已經從公務體系退休;大家所熟悉的柯永河先生則是奠定了台大心理系臨床心理學組的基礎。柯老師於民國59年取得美國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歸國,是台灣第一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儘管目前已榮譽退休多年,柯老師仍然每天都到心理系報到,除了待在辦公室裡作研究外,也幫系上開設「良好臨床晤談習慣」等課程,所以如果系友們有機會回到母系走走,也可以到柯老師辦公室問候他。除了柯老師以外,另一位臨床心理學組初始師資是吳英璋老師,吳老師同時也是系上培育出來的第一個博士。這兩位老師是台灣各大專院校臨床心理學的program設計者與實踐者,雖然皆已退休,至今仍與台大心理系有著緊密的關係,不僅在系上開課,也持續貢獻心力於學術研究,值得後輩學子尊敬、效仿。

再來要提到臨床心理學近年來比較重要的議題,也就是心理師法下修應試資格門檻的草案。臨床心理學在台灣發展至今逐漸成熟,相關組織與法規亦有系統地成立,包括在2002年通過的「臨床心理師法」,這個法案是柯老師與吳老師帶領諸多學生,費了將近二十年的光陰所努力推動建立的,此法是以「心理衛生法(即後來的精神衛生法)」為母法制定臨床心理工作人員相關高考制度。然而,「臨床心理師法」頒佈至今僅短短十多年,就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那就是,民國101年9月15日,立委蘇清泉、江惠貞、吳育仁等19位委員提出「心理師法第二條修正草案」,欲將現行心理師法證照考試制度從碩士畢業含實習一年,下修至學士畢業後並經實習至少一年成績及格始可參加國家高等考試。其實不只是臨床心理師,該提案人更表明未來將一併把醫師、藥劑師等專業資格考試門檻往下修正,這樣的提案其實相當危險,不但有可能會動搖專業學術的本,更可能會撼動全國民生健康的本。奇怪的是,自民國101年9月提出修正法案後,後續又有不同的立委提出相似的法案,每個版本都不相同,站在學術專業的立場,我們希望可以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出具有專業素養與能力的人才,該修正法案的議題實在應該要謹慎研擬,也希望系友們能持續關注。

關於臨床組的畢業生,有部分會在傳統臨床心理領域服務,所分佈的職場多半在醫院,其中又以精神科與兒童心智科為最主要執業場域,其他也有臨床心理師在神經內外科、家庭醫學科與復健科等單位服務。臨床心理師在醫院裡服務的設計是傳統的,這個傳統是核心,不會消失,從臨床心理師在台灣的就業人口分佈調查可以得知,如果在一般醫院裡服務,大多會在精神科,若是在榮總體系的醫院服務,則會在臨床心理科(或身心科之類),其實只是名稱的差別,總而言之,在醫院精神科與兒童心智科服務的臨床心理工作者就佔掉了這個領域總人口的九成左右。除外,神經內外科、家醫科、復健科等單位也非常需要人力,以上這些工作機會也是本系臨床心理學組畢業生的實際就業情形,而目前我們努力的目標之一,則是持續開發醫院裡的工作機會,譬如小兒科、整型(創傷)外科等,好讓我們年輕一代的臨床心理工作者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臨床心理工作者到底都在做什麼事情?除了提供臨床診斷、心理治療等服務外,臨床心理工作者還要做臨床研究與教學,同樣地,這些也是在系上任教的四位老師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譬如到醫院督導、教學研究、推廣演講等。最近得知我們系上有一兩位畢業生進到公部門服務,希望去學習心理衛生相關政策,有別於臨床心理師的傳統腳色,這是一個全新的方向,值得鼓勵。到底臨床心理師新興的機會在哪裡?議題在哪裡?我認為什麼樣的議題都可以去開發,因為台灣的臨床心理或是mental health的人力、資料都很缺乏,都很有潛力去發展,例如創傷、depression、心理健康的promotion(促進)等議題都值得去探討。那麼就業的地方又在哪裡?可以在醫院、在學校,這是傳統的職場,近年來就業範圍也逐漸拓展到企業與工廠等工商界,譬如提升員工士氣、員工管理等服務都需要心理衛生工作者來提供專業服務。關於這點,台大心理系的臨床心理學組與工商心理學組已經開始進行跨組合作研究,希望可以開拓視野,提升本系畢業生的競爭力。還有,我覺得公部門很需要臨床心理學相關專長的人才,過去我們有些畢業生會在NGO工作,這將會是未來的社會趨勢,身為老師,我認為我們應該鼓勵一些年輕的心理師朝這個方向去努力,而我們自己也可以率先投入該領域。有關NGO的一些服務或是一些program的設計,其工作內容與一般傳統臨床工作其實並無太大差別,同樣都有臨床服務與健康推廣等program。

台大心理系的臨床心理學組自1949年發展以來,到今天我們面臨了許多挑戰,如師資不足而學生卻逐年增加,這樣的困境是需要整個系一起來思考的。我們的畢業生有相當多的比例是從事臨床心理相關工作,不管是在醫院或是學校服務,當心理師或老師。為了這回的分享,我試圖整理組內畢業生的資料,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學生都有很好的發展。不過,也有可惜的地方,亦即,我們並沒有完全掌握所有畢業生的近況,有些畢業生目前無法確認其就業情形,也希望系友會與系友們幫忙,讓系上可以持續關心系友發展。當然,也有一些臨床心理學組畢業生離開學校後沒有繼續在這個專業工作,雖然在其他領域依舊可以發展得很好,但是站在系的角度看覺得有點可惜,因為專業訓練很費力,每一位畢業生都是經過長時間嚴格的訓練所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所以還是希望能有更多具備專業素養的人才來發揮所長,服務社會。這個表,試著整理近年來台大心理系臨床心理組畢業生的發展情況,請大家參考這張表,我只整理到2009年,因為2010年入學的學生還沒畢業。表中數據顯示我們臨床組的學生修業時間很長,是我們需要檢討的地方。

整體而言,台灣的臨床心理師的發展,由顏一秀女士和柯永河老師等前輩開始起步,到今天已有將近七十年的歷史,由零星人數,到現在通過國家考試、持有專業執照的臨床心理師約有一千三百多人,這是很大的一個進步。在訓練課程方面,台大的課程逐漸成熟,越來越有架構,角色分工很多,也有專業組織,然而我一直覺得假如從社會的角度看回校園,我們的專業形象則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我們的專業自信也有待加強,此外,我們更需要提升自己為社會、為專業服務的效能。向各位系友報告,儘管台大心理系的臨床心理學組在各方面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我們每個人都會堅守自己的崗位繼續努力,包括我自己,因為有那麼多的前輩在這個領域奉獻心力,我們更應該要好好努力,來為系上、為這個社會多做一點事情。謝謝大家。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