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會專欄

系友職場經驗分享

李筱蓉系友

         
李筱蓉系友小檔案
現職宇寧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督導
台北教育大學心諮系兼任講師
學歷台大心理學系學士、碩士
經歷長庚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台大學生輔導中心兼任輔導老師
長庚醫院顱顏中心臨床心理師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臨床心理師

從心理系研究所畢業之後,我一直擔任臨床心理師的工作,今年剛好是第二十年。在這二十年當中,先是在非營利機構「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及長庚醫院顱顏醫療團隊工作了五年,接著轉入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服務十二年,最近兩~三年離開醫學中心,跟精神科醫師朋友和幾位臨床心理師同事們一起開設身心診所,擔任教學和臨床督導工作也已經超過十年。

剛畢業時,無論專業能力、人生歷練都還淺薄,從事助人工作常有不足。接受了自己的有限,盡力擴充並且深化自己,頻繁接受刺激和挑戰,在臨床工作上從做中學習 (learning by doing),現在如此,相信以後也會持續。

過去多數臨床組畢業生都會進到精神科系之類的單位工作,那是大家比較熟悉、也是比較在預期中的醫療領域,我當初則是因緣際會地進入顱顏醫療團隊,與許多陌生團隊成員一起工作,像是整形外科、顱顏牙科、耳鼻喉科醫師以及其他相關專業治療師等。在非傳統臨床領域中工作,雖然有許多陌生和不安,但相對的也有較多嘗試和開創的空間。而無論在甚麼樣的團隊裡工作,關起門來單打獨鬥的工作模式很難行得通,與其他專業人員溝通互動、交流合作的技巧非常重要,尤其面臨對臨床心理師的工作內容以及角色功能瞭解不多的對象時,有義務也有責任主動幫助對方適當認識這個專業,並且設法讓自己成為團隊中有獨特貢獻、不容易被輕易取代的專業人員。

我從參與顱顏醫療團隊到轉回醫院兒童心智科工作,後來離開醫學中心到社區開業,每次變動都有背後的時空背景以及個人生涯規劃考量,很感謝每段經驗所接觸過的人事物,讓自己有寶貴的收穫和累積。在醫學中心跟熟悉的團隊一起工作,大量且繁複的臨床與行政工作逼得自己要快速成長,在診所執業則是想要跳脫框架、看看這樣的自己和所擁有的工作能力有什麼其他可能性。我想分享的是,並不是臨床組學生畢業後就一定要是什麼樣子,也不是一定要怎麼想、怎麼做才對,過去的每一段歷程都在成就現在的你,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在每段歷程中認真盡力,讓自己可以開放地吸收不同養分而讓工作能力升級。

一直以來,我的主要臨床服務對象是兒童、青少年,因為服務對象的發展特性,實際工作領域涵蓋個人(小孩)、家庭(父母、手足或其他主要照顧者)、學校(老師、同學、行政單位等)和社會(相關機構、一般大眾等)。換句話說,要對一個孩子進行心理衡鑑或是心理治療的時候,至少得面對兩個或以上的對象,於是需要跟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接觸,也或者需要跟學校的老師溝通甚至入班宣導,說不定還要幫孩子連結醫療、特殊教育或是社會資源等。要跟許多不同立場、不同背景的人工作,隨時面對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彈性因應與自我調適是很重要的技能。心理系的訓練給我一個很好的基礎和橋樑,有助於分析不同情境、不同對象的需求,提醒自己注意異同、發掘不同或是更適切的可能,在思考和行動上保持活力與彈性。

臨床心理師的工作與社會脈絡息息相關。以兒童心智領域來說,最早期的時候,父母求助的主訴經常是就學的孩子成績不好、未來升學或出路等問題,後來早期療育的觀念大力推廣,越來越多家長關注學齡前孩子、甚至嬰幼兒的發展,會帶孩子前來接受評估和治療性介入,這幾年許多家長和學校老師困擾的是孩子的情緒及行為問題,也有一些是過去少有、但在現代生活環境中越來越凸顯的狀況,像是少子化、年輕孩子沉迷3C產品衍生的適應問題…等,社會事件或災難事件的發生、政策的改變、價值觀的變動,都會對我們的服務對象和他們身邊的人們造成影響。身為臨床心理師,不僅僅是關注個案本人,也必須對外在環境的趨勢、變動與資源有一定程度的瞭解。

職場上的狀況千變萬化,經常要有承接挑戰的準備。在學校的學習與訓練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但是無法窮盡。以臨床心理師的工作經驗來說,我們永遠都在探索、永遠都在經驗、永遠都在學習。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