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楊國樞老師

本期電子報很榮幸邀請到台灣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界前輩,同時也是本系大學長─楊國樞教授接受專訪,與各位系友分享成長、求學與人生經驗等小故事。楊教授是位幽默風趣、滿懷理想、充滿活力與熱情的長者,舉手投足間散發出學者的魅力與氣質。「作研究」是楊教授畢生最大的志趣,說到研究時,楊教授雙眼閃耀著光彩,對四十多年來的研究歷程侃侃而談,言談間可看出楊教授對研究的認真與執著,亦不時流露出對後輩的關懷與期許,著實令人敬仰。希望透過這次訪談,能讓更多系友與心理人認識這位大家敬愛的師長。

楊國樞老師 圖一:楊國樞老師

楊國樞教授小檔案

楊國樞教授,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爾後赴美進修並取得美國伊利諾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與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五九年受聘為臺大心理學系助教,至一九九七年於本系榮譽退休為止,春風化雨近四十年。曾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國際生命線協會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組高級講師兼主任、中國心理協會理事長、亞洲社會心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位,現任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及心理科學研究中心講座教授。

楊教授畢生致力於發展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尤其在本土心理學研究上,洞燭先機的楊教授看出華人心理學研究的盲點─全盤套用西方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於是他積極倡導與推動貼進華人社會文化特徵的本土心理學。辛苦耕耘四十多年後,其豐富、多面向的研究成果為臺灣本土心理學的研究奠定紮實、穩固的基礎,相關的理論建構與研究方法亦逐漸發展成熟。

楊教授在理論建構方面,建立了「華人社會取向與個人取向理論」與「人類基本需求的雙Y理論」等兩項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理論。在研究方法與工具方面,則編製了心理傳統性與現代性量表、家族主義量表、孝道量表、成就動機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概念量表、及自我實現者心理特徵量表等本土化測量工具。至今,楊教授仍堅守學者崗位,致力於華人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在花甲之年仍經常四處奔波參與相關研討會與發表著作,更主導多項大型研究計劃,盼能竭盡己力貢獻學界。楊國樞教授對學術研究的熱情與執著非常值得後輩敬仰與學習,其學者風範可謂華人本土心理學的一代宗師。

老師的家庭背景與幼年生活是怎樣的情形呢?

我是山東人,出生在一個名叫「諸葛村」的小村莊,全村只有幾十戶人家。由於鄉下地方治安不好,時常有土匪擾民,後來便舉家搬到靠海邊的小鎮。小時候我很活潑好動,尤其喜歡游泳,常到海邊的曬鹽池抓魚、挖海蚌給家裡人加菜。這些海產非常新鮮,又不用花錢,直到現在我還是會懷念那段日子。

我的母親不識字,父親僅受過一點教育,希望我能上學堂學習,於是我進了私塾念書。在私塾裡,我非常調皮又愛問問題,常常因為太調皮被打手心。在老師眼中我是個令人頭痛的孩子,不過因為我的功課很好,老師們還是很喜歡我。我在學校念了不少古書,如四書五經,讓我漸漸打下傳統文化與國文的基礎。我是私塾裡的孩子王,比我小的孩子們都聽我的話。有一次,我想要捉弄同學,結果不小心害同學喝到尿水,最後被老師打手心,又紅又腫。等到我走出老師房間,同學都站在門外拿著硯台讓我「冰」敷手掌,非常感動。童年歲月裡,還有許多有趣的事,記憶非常鮮明,很懷念那段快樂的時光。

進入台大就讀前的求學過程是否可與大家分享?

中學時,全家搬遷到山東省的青島市。青島地勢高低不平,上下學很辛苦,要爬長坡。儘管如此,因為我念的是間好學校,所以再辛苦也值得。此外,由於每天花許多時間上、下坡,因此鍛鍊出健康強壯的身體,這是額外的收穫。

來臺灣之前,我家在青島市經營麵粉廠,我的三個哥哥都在幫忙家族事業。因為我從小書念得不錯,家人對我期望很高,希望我能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父兄們給我無後顧之憂的支持,我繼續往上完成學業,也很幸運一路上都考取好學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我中學沒念完就來到了台灣,當時家裡開了間雜貨店,勉強維持生計。但是由於家中人口眾多,生活日益困難,於是我經人介紹去商店當學徒打雜。我當時很有想法,認為做生意不是我的志向,我還是想繼續念書,因此我只做了三天就放棄了。當時我身無分文,只好跑去投靠我師大附中的同學劉仰峯,他的家境不錯,很有義氣地讓我借住在他家,一起讀書。我很感激他家的幫助,可惜他沒有考取臺大,而去讀農業學校了。

就讀臺大時,我則是靠著當時最好的賺錢方法,擔任家教,賺取自己的生活與教育費用。

請問老師是何種原因讓您決定以研究心理學做為未來的志向,並決定由森林系轉至剛成立的心理系?

由於我生性喜歡大自然的風光,因此在選擇大學科系時,森林系便成了我的第一志願。當時的我,認為能夠成為森林系的學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幻想著躺在一大片柔軟的草地上,看著天上的雲朵、聽著鳥語、聞著花香,自由自在地看書、寫詩,好不愜意!等到我進到森林系就讀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比起樹木花草,我還是想要多了解「人」,森林系可能不適合心底的志向。剛好當時因為時常熬夜念書、營養攝取不良,身體不好,於是鼓起勇氣向系主任申請休學,藉此機會到鄉下休養。

先前提到,我後來是借住在一位同學家裡。他家的鄰居時常吵架,而且嗓門很大,從早吵到晚,我覺得很有意思。究竟夫妻之間是怎樣的心理才會這樣相處呢?生長背景中沒有這種經驗的我很好奇,想要理出個道理,也就漸漸對「人」的研究產生了興趣,後來就決定轉到心理系就讀,家人也給予支持。

老師是台大心理系草創時期系友,是否可以請您分享當時的情況?有沒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台大心理系的位置最初是設在文學院,包括教室、圖書室、及研究室僅有幾個房間,空間很少。包括創系的蘇薌雨教授在內,一共只有四、五位專任教員。師生間朝夕相處,時常討論課業與閒聊,彼此感情深厚。有些老師對學生非常照顧,對於學生的營養很注重,常邀請學生到家裡吃飯。除了空間不足之外,當時也沒有研究補助,系上資源也少,雖然有圖書室但藏書不多且多為日文書。總之,創系之初一切克難,師生之間的感情卻非常深厚。

我對研究動物行為很有興趣,擔任張肖松老師的研究助理,協助老師進行動物心理學的課程與實驗。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做完實驗後,我跟朋友們說要請客吃肉,跑到研究室裡偷偷抓了幾隻實驗用的大白鼠,煮了一大鍋老鼠肉。大夥兒買了點酒便吃喝起來,度過很愉快的夜晚。隔天早上我趕緊善後,結果還是被張老師發現了。張肖松老師沒有生氣,只說:「你拿老鼠做實驗,牠們功德無量,怎麼還把牠吃掉了呢?」這是一次很難忘的經驗。

老師於1966年前往美國伊利諾大學進修,請問老師回想起那段在美國求學的日子,是否有難忘的經驗、挫折或新發現可以與大家分享?

我出國進修時,臺灣的獎學金加上在伊大的成績不錯,獲頒University Fellowship,因此生活相當寬裕。閒暇時,常帶內人出外旅行,度過相當愉快的時光。英文方面,因為在臺灣時就讀過不少英文書,已經很習慣用英文學習,沒有太大的挫折。

每學期,教授會開列書單讓同學們參考閱讀,喜歡閱讀書籍又無經濟負擔的我總是在拿到書單後,直接請校內書店代購所需圖書,並時常將自己的書借給其他同學閱讀,因此我在同學間相當受歡迎。整體而言,我在國外進修的日子一切順利。

請問老師,在您求學過程中對您影響最深的人是誰?

影響我最深的是我在美國就讀研究所的幾位授課教授,如Harry Triandis。

老師自1959年起即在母系服務,自此春風化雨近四十年,並歷經兩任系主任,勞苦功高,非常感謝您對學弟妹的諄諄教誨。請問您現在回過去看這段教學生涯,有什麼想要告訴大家的?

我從美國進修回來後,剛好系上老一輩的教授們都想退休了,因此自然而然地就接任教職。首先,我認為課程的更新是當時系上應要調整之處。在保留原有課程的同時,也要參考國外情形新增課程。教學體制上也要更新,以符合時代的潮流。

民國七十年,我接任系主任,當時我希望調整大學部與研究所的課程,讓學生不受僵化的制度所限而可加快修業速度,如碩士班學生可以修習博士班課程,這也是一種創新。

老師是社會與人格心理學權威,更致力推動本土化華人心理學研究。請老師談談推動本土心理學的動機,並談談推動時所經歷的一些甘苦?另外,您對心理學或本土心理學未來在台灣的發展的想法或期望如何?

在我完成美國的學位後,指導教授原本希望我留在美國作研究。但是我一直就有個問題:中國人口多、歷史久,為何卻無法發展出一套自己的本土心理學?西方心理學現已蓬勃發展,但是其原理原則和工具並不一定適合華人,若是硬加套用,反成了「不倫不類」。反觀中華文化,自古至今一直存有本土心理學的影子,例如前陣子我曾探討陰陽五行與黃帝內經的心理學觀。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寶藏都藏在古書中,值得深加挖掘與研究,這是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因此,我萌生了推動「華人本土心理學」的想法,並在回國後努力實行,希望能突破窘境,發展出一套屬於華人的心理學。

為了發展華人本土心理學,我們在臺灣成立了「華人本土心理研究基金會」,與學者們定期開會討論相關議題。在作研究之餘,我們出新書、辦期刊、召開研討會,至今已有小成,參與人數與成果逐漸爬升。不僅如此,我們也很關心亞洲其他國家心理學的發展。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都應發展自己的本土心理學。我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時,曾經協助創立心理學系,直到現在與該系仍有學術交往。在中國大陸心理學研究剛起步時,我們就曾自費從臺灣帶了三十多套心理學書籍(中英文都有),每年暑假到大陸各地進行作為期三、四十天的講學,先後持續多年,地點從廬山、內蒙古、到山海關等地皆有,也參觀了不少美景。現在亞洲心理學的研究在國際上已逐漸嶄露頭角,但我們研究人員仍不敢放鬆,除了繼續向下紮根以奠定基礎之外,還要繼續往南洋與大陸發展。人文社會學科需要相當的交流,不能侷限在自己的國家或地區內,不同文化之間可以透國際研討會的形式激發出全新的觀點。

對於華人本土心理學的未來走向,我認為我們可以發展得很好,甚至可以媲美西方本土心理學的成就。假如我們全盤接受西方心理學的思維,等於失去判斷力與自信心,因此「反省」與「創新」非常重要!所謂本土心理學,中國人的也好、華人的也好,在名稱上並不重要,要發展本土心理學,就要找到自己的特點。這種的想法似乎是現在年輕人最欠缺的。要記住,模仿得來的研究成果是不倫不類的、不能長久的;我們要有志氣,要努力發展出讓全世界承認的台灣本土心理學。

請問老師平時的休閒活動是什麼?興趣是什麼?

年輕時我很喜歡運動,精力充沛、興趣很廣,喜歡嘗試各種運動,例如足球、籃球、排球、田徑及游泳。大學時代,我是當時台大足球隊的一員,擔任中鋒。有一次,在比賽中意外踢傷了對方的守門員,必須送醫治療,此後就決心不再踢足球了。

現在年紀大了,曾在家中摔跤受傷,轉為舊疾,因此比較少做激烈的運動。現在我偶爾會到住家樓下的健身房使用跑步機或踏步機運動,更多時候是和家人外出吃飯時順便散步,身體還算健康。

老師退休後,仍有許多國內外的系友十分關心您,是否可以請老師分享您的生活近況?

我從臺大心理系退休後,生活依然忙碌。目前我在中原大學心理學系暨心理科學研究中心擔任講座教授。這是全職工作,幾乎每天都是台北與中壢往來。此外,平常也參與不少校內外的學術會議與研究計畫,因此生活十分充實。

台大心理系已走過一甲子的歲月,系務日漸蓬勃發展,請問老師對台大心理系未來展望的看法與期許?

我對臺大心理系是很有期待的,希望未來更能邁向國際化,譬如參與大型研究計畫或與校外或國外學者合作。臺大心理系要有自覺,自己的系務一定要自己主動發展;要放眼國際,不可只是一味地困在校內與本地走不出去。臺大畢業校友就是一種資源,我認為臺大心理系可以多邀請系友返系演講,與在校生分享新的研究成果與人生經驗,同時系上也要鼓勵學生多多參加課外活動,這對學生是很有幫助的。

聘請外國教授到系服務可以激發出新的思維,這是好事。本地教員也應該努力作研究與指導研究生,培養學術研究風氣,積極參與有系統的大型研究計畫或與其他校外或國外單位合作。此外,教師們應該訓練研究生嘗試以英文撰寫論文,並投稿國內外期刊,就算被退稿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經驗,同時也能獲得許多不同審查人的評論,可以學到很多經驗。這是穩賺不賠的事情,當然多多益善。

最後想請問老師是否有座右銘或人生觀可以與大家分享或鼓勵青年學子們?

不論未來從事何種行業,一定要有服務大眾、造福人群的心意。

編輯:徐詩淳助教、黃詩婕助教 201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