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專欄

親子關係研究室介紹

作者:何文澤博士生

親子關係的想像

當你想到爸爸媽媽時,腦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是什麼呢?有人覺得媽媽就像一塊非常穩固的大地,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動搖,而爸爸就像陽光一樣照耀他們;也有人想到的是一桌菜餚,家裡所有人都圍在桌前等著吃年夜飯。這些畫面,是本研究室計畫中的受訪者所畫出的圖樣。畫年夜飯的人說,她好期待有一天,真的可以全家人坐著一起吃飯。

親子關係的多樣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所刻畫的深度也是如此。它影響的除了我們對自己的評價、與未來伴侶的相處之外,我們能否考上好的大學、有份好工作,家庭都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路上第一志願,最後考上台大的人,大多數來自穩固運作良好的家庭,很容易忽略家庭是多麼重要的根基。不會知道也有人從小不知道爸爸是誰,而媽媽也不想照顧他,只好自己一個人北上打工求學。我們不需要煩惱家在哪裡、下個月的書錢怎麼辦,都是因為背後有家庭做我們的靠山。

親子關係是我們實驗室非常關心的課題,由葉光輝教授帶領,橫跨青少年至老年,循著人生的軌跡,我們探索親子關係的變化與互動造成的影響。

在黑暗中找尋光明

你還記得國、高中的事情嗎?對青少年來說,除了填滿生活的學校與補習班,剩餘的多是與朋友一同玩樂,或許還有些青澀的戀情。但還有一小片回憶,便是與父母的爭執。我記得國中時,跟我媽常常談到一半一言不合,心裡很憤怒又不知該怎麼發洩,於是直接起身惡狠狠地指著她,一副「給我記住」的樣子,再狠狠甩上房門。可惜的是,我早已忘記吵架的原因是什麼,現在也不敢問我媽。我只記得,睡一覺之後,我會在客廳桌上看到媽媽寫的紙條,解釋她的想法,也跟我對不起。而我有時會回覆,有時就默默收起來,讓她知道我看到了。

青少年跟父母發生爭吵,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因為青少年開始把重心放在同學、朋友身上,有自己的想法,不再以父母的話為第一優先。對於許多父母定下的規則,會認為這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他們不應該插手。但父母怎麼可能放得下心讓這些腦袋尚未發育完全的小孩亂搞或做主,於是會引發許多管轄權的爭執。有些家庭能順利地度過這些爭執,過程中雖然有些掙扎,但父母慢慢學會放手,孩子學會負責。然而有些家庭卻會留下一生無法痊癒的傷口。

許許多多的心理學家投入親子衝突的研究,想要找到抵銷親子衝突的正面能量。我們實驗室則採取另外的作法,要在親子衝突中找到亮光。「衝突」看起來醜惡、聽起來刺耳,但如果剝開一切包裹在外的爭吵行為、情緒反應,衝突不過是雙方想法不一樣的產物。如果發現對方想法跟自己有落差時,能把握機會好好溝通,是否能抑制衝突走向毀滅關係的道路,甚至轉化為成長與增進親密關係的藥方?當我們這樣思考時,便能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如何轉化衝突,父母跟孩子各要做什麼或展現什麼,才能把衝突變成瞭解對方、接近對方的契機。

本研究室編好了問卷,與大台北地區的幾所高中職接洽,利用學校提供的空堂時間,一個班級一個班級地施測。最後蒐集了足以驗證我們理論的樣本數,也讓「轉化衝突」這個概念與相關理論有了實現的可能。

對高齡化社會的回應

台灣將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也就是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照顧老人的需求日益增長,加上台灣小家庭與少子化的趨勢,子女已經不可能像以往在家裡專職照顧長輩。但華人長輩對老年生活的想像,仍不出於含飴弄孫,希望在家安享天年。於是當子女想要把老人送到日間的安養機構,或是長期住宿的老人院時,親子之間一定會產生非常多的爭執。更可怕的是,有些爭執不僅是目前安排照顧的問題,還牽涉到過去親子之間的傷痕。當孩子必須付出心力照顧父母時,父母從小的對待開始一一浮現,形成緩慢卻穩定下沉的漩渦。

我們實驗室開始關注這群以往較不受重視的族群:中年子女。他們跟父母也會有衝突,但狀況又不像青少年一樣。我們期望能轉化親子衝突的動機不變,但不能直接套用過去在青少年研究中得到的結果,必須從另一個角度瞭解他們的處境。於是我們發了許多問卷,找到跟父母關係越變越好的中年子女。接著,便是深入的訪談,瞭解他們關係改變的關鍵是什麼。每個人呈現的圖像不一,有受訪者從小受到完美主義的媽媽折磨,身為女兒的她做著許多家事,卻看到哥哥什麼也不用做。憤恨不平的她選擇早早結婚,離開這個家。然而,在坐月子時,媽媽主動扛下所有照顧她的工作,還每天想著不同的麻油料理,只為了讓女兒不會膩口。她慢慢相信媽媽是愛她,踏回原本的家,成為媽媽心靈的支柱。記錄這些人的生命故事,我們建構出轉化成年子女親子衝突的關鍵。

走入人群的心理學

當越來越瞭解這些人的掙扎與成長,不甘於停留在問卷研究,我們想要更進一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發展歷程。於是,我們創了一個臉書粉絲專頁:「家家有本心理學」(https://www.facebook.com/LovelyRelationsNTUpsy),由實驗室的學生針對各自關注的家人互動主題撰寫文章,讓研究時獲得的知識,不只記錄在深藏圖書館的論文集,而能成為一般人也能輕易瞭解的科普資訊,改變他們看待家庭、看待自己的眼光。

另一方面,我們設計介入方案,邀請有煩惱的中年子女參與,嘗試根據實驗室發展的理論所建構的網路學習方案看能否改變他們的親子關係。過程比原先想像的辛苦,因為參與者不再是常常待在學校的大學生,而是有固定工作或是家管的中年人,光是要接觸到有興趣參加的人便十分困難。忙碌的他們,要撥出一段固定的時間參與方案,也不容易。原本以為只要固定時間提醒他們完成方案作業,就一切太平了。沒想到現實比想像的複雜許多,參與者很容易因為各種生活雜事而錯過或忘記上網學習,只能一再提醒,並祈禱他們不要因此而退出。

最終,令人安心的還是統計報表上小小星號。但過程中我們也看到自己的天真,許多人的狀況並不能簡單地化約成理論,許多非心理的現實環境會影響我們好不容易抽取出的心理改變歷程。心理學要走入人群,轉化親子關係,仍有不少未知的道路有待細細探索。

如果你也對親子關係、家人關係有興趣,非常歡迎你加入我們的研究團隊,一起瞭解這個錯綜複雜又對人影響深刻的家庭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