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專欄

筑波全球科學週(Tsukuba Global Science Week)參訪報告

作者:謝曜名碩士生

作者簡介

碩士班三年級,目前為資訊與模型建構實驗室成員,正在研究的議題為個體對於網路上的政治意見的記憶歷程。期待能找到影響個體處理相左意見的關鍵要素,進而提出促進社群溝通的方案。

筑波大學 TGSW 簡介

Tsukuba Global Science Week,是筑波大學舉辦的年度學術盛事,目標為針對生物多樣性、全球暖化、飢餓與貧窮、環境資源枯竭、食物安全、人口遷移以及恐怖主義等全球性議題進行探討,並聚合全球研究者來提出解決方案。今年的科學週主題為 “Science for Social Innovations”,將會有各種專業領域的研究者匯聚在筑波市,進行為期一週的交流。— TGSW 網站簡介

***

在全球科學週當中,我沒有參與壁報展以及口頭報告,而是參加其中的一個節目:Campus in Campus Workshop。這個Workshop聚集了來自與筑波大學合作的各校學生,讓彼此分享目前在 “Social media” 這個研究主題上的成果。參加這次工作坊的學校包含了日本筑波大學(UT)、臺灣大學(NTU)、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UPM)與巴西聖保羅大學(USP),參與者的研究領域跨及生物科技、生物醫學工程、資訊工程、心理學、地理學、科技法律以及職能治療。

在出發前,不免感到困惑,因為乍看之下,大家的專業領域都沒有與Socal media有直接連結,整個活動會有什麼走向也讓人好奇。但這樣的不可預期,讓我產生很大的期待:從如此多的面向切入主題,這過程也許會相當有趣,並激盪出精彩的火花。

作為心理系的代表,我提出的題目是 “Sociopsychological biases toward online opinions”,關注的是線上討論社會及公共議題的情境中,人們的意見集結起來後所展現的特定模式。Workshop要求參加的同學準備大約十分鐘的口頭發表,這對我來說是個滿大的挑戰,雖然這個場合並不是正式的學術發表,但也是我第一次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發表自己的研究。行前心中有止不住的顫抖,是些許的不安與緊張,混雜著微微的興奮感。

在餐桌旁的交流

距離上次到訪日本,已經是十二年前的事了。所有的日本印象,都隨著遠離童年而逐漸模糊。這讓我花了更多力氣重新適應日本的走路規則、地鐵路線。抵達筑波市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

這天晚上與其他臺大的同行同學碰面Jelena會帶我們以及其他參與Workshop的同學一起吃晚餐。Jelena是斯洛維尼亞人,有著亮麗的金色短髮以及開朗的嗓音,在筑波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就在大學的國際處工作。筑波大學此行就是她負責與我們聯繫,告知活動的注意事項以及各種交通資訊。

Check in、對房間各種設施感嘆一番後,也到了集合的時刻。終於跟其他台大同學見到面,原來我們五人之中僅有季威與我是研究生,其他同學都是博士生。一起去吃飯的還有來自馬來西亞的Eddie, Hassam,來自巴西的Lucas, Antonio,以及筑波大學的Akina(很巧的是,她也是心理系的學生)。

我們來到元氣迴轉壽司,在盤子不斷往上疊的過程中認識彼此,從食物展開的話題總是相當有趣,談了納豆的滋味(巴西同學難以承受的味道),也談到了各國高等教育的狀況,討論研究經費緊縮、高教人才外流的現象。發覺這現象不僅止臺灣,在巴西、馬來西亞都正在發生。

  

報到

離開旅館,穿越了巨大的購物中心建築群,以及平凡的公寓、矮房。筑波市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科學城市,許多國家級科學研究機構座落於此,但是從地景看來,現代感與科技感並不是這城市追求的風貌。錯落其中的巨大購物中心,據筑波當地同學所述,十幾年前此處舉目所及都是田地。十五分鐘後,來到全球科學週的舉辦會場:筑波國際會議中心。

來到會議中心的時間大約早上九點,開幕式也馬上要開始。在會議廳見到各國的研究者齊聚一堂,整個空間迷漫著驚人的氣勢。接下來為期三個整天,共計有50場以上的活動隨之展開。在序幕過後,也見到了代表臺大來參與壁報、口頭報告的學生與老師們,這才發覺我們臺大參與的人數也相當可觀。

我參與的Workshop是在第三天,在那之前擁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可以隨自己的興趣決定要聽哪些場次。喝著會場提供的美味咖啡,勾選了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與演講後,就開始跑動吧!

  

壁報展Blind date Project

有一個印象相當深刻的場次是Researcher Blind Date Project。我們來到一間會議室,桌椅都被淨空,擺放了展示壁報的隔板。事先報名的參加者可就自己的研究內容以及希望得到的幫助張貼在隔板上。而進入會議室的人可以領取便利貼,隨意地給予張貼在板上研究回饋。有些研究者也會在這壁報招募有志之士,如果有興趣跟研究者進行進一步合作,就可以留下聯絡方式給大會,大會在這個場次結束後會替雙方交換聯絡方式,讓彼此有機會認識。這個做法讓我感到耳目一新,過去沒有想過可以把Blind date的概念應用到研究壁報上。在我們一行人中,乃嘉有提前注意到這個活動的報名資訊,所以也可以看到她的Project有自己專屬的一個角落。

或許研究的複雜程度,難以在三言兩語之中解釋完畢,所以這個場次給了幾個問題來引導張貼的內容,分別是「我的研究是」、「我希望能與人合作的部分是...」以及「我能為這個合作提供什麼?」。我想,這些問題以及有限書寫空間的設計,能夠讓研究者們抓出自己研究最吸引人的部分。雖然我的研究並沒有參加這場次,也不禁思考著,我的研究能夠爭取哪些人來幫忙?另外,我又能提供些什麼協助?當研究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種組隊打怪物的邀請時,一切似乎變得更有趣了。

關於能源主題以及研究所教育的思考

在主題講座當中,我聽了來自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以及UC Irvine的研究者報告內容。前者的主題是優化智慧電網的演算法,而後者分享的主題是水資源永續模組設計,以及他們Lab如何訓練出業界所需的即戰力。

來自UC Irvine的講者的報告內容使我印象深刻。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工程學研究所與博班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就現實狀況來說,大多數的學生在畢業後不會繼續待在學術圈,因此學生在研究所階段,必須培養出業界即戰力(Industrial-ready)。他的實驗室透過產學合作,或是派出學生進入業界全職實習來達到這目標。與業界合作的好處不僅有益學生的職涯發展,也能夠在合作過程發掘目前產業界面臨的工程問題,進而投注研究能量來解決。

相較於工程學,心理學比較沒那麼問題導向;儘管在研究過程中,需要一直將難解的大問題分解成可解決的小問題,但就整個學門來說,其研究內容跟社會問題、科技問題之間並沒有深度連結。況且,並沒有與心理學直接連結的產業界,Industrial-ready的學生該如何練成?這也讓我進一步思索,心理學系是不是有必要更積極地爭取產學合作?而在個人職涯發展上,所謂的Industrial-ready之中的Industry又在何方?

參訪Science Square Tsukuba

第二天的下午,Jelena為我們安排前往筑波科學廣場(Science Square Tsukuba)參觀。科學廣場距離市中心約十五分鐘的車程,沿路經過了筑波宇宙中心,瞥見JAXA字樣讓我興奮不已。在我十分喜愛的漫畫作品《宇宙兄弟》中,主角成為太空人之前的訓練基地就在此處。

科學廣場是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院(AIST)所經營的展館,裡面展示了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的科技發展過程,而且有相當多互動裝置,可以從遊玩中學到科學/科技的知識。逛起來的感覺很像臺灣的科學博物館。在科學廣場旁的地質博物館,其館藏也相當豐富,展示了日本各地出產的礦石、化石。這兩個博物館的可看之處非常多,會很驚訝產業技術研究院花了如此大的力氣對大眾普及各種科學與科技知識。學廣場中各種對小朋友友善的設計,使我聯想到這個可能性:讓一般民眾了解科學進展的同時,或許也能夠啟發下一世代的研究火花。

Campus in Campus Workshop

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即是在Campus in Campus Workshop (CiC workshop)進行討論與發表。雖然在出發前已經將要簡報的內容做了大概,但是在報告的前一晚仍然徹夜準備,從窗外看到晨光從遠方筑波山的稜線射出。竟然有機會在日本熬夜準備報告,也真的是很特別的經歷。

CiC workshop是筑波全球科學週頭一次舉辦的場次,邀請了與會學校的年輕研究者一同針對大會主題進行深度的討論。整個Workshop由數個座談(Panel)組合而成。因應大會主題—Science for social innovation,此次Workshop的主題為Social media,從這主題延伸出「意見與態度表達」、「教育」、「科學傳播」、「生理/心理健康」等議題。

到了會場才得知報告的順序,我是第一位講者。雖然有點緊張,但也只能硬頭皮上了。從另一個角度看來,當第一個講者也有好處,只要講完就能放鬆心情聽其他人報告了。

我的短講主軸是「社群媒體上的集合意見可能產生的偏差」。在與我同台座談的同學分別是研究「阿拉伯之春中的性別議題」以及「日本社群網路的仇恨言論」。我們都是以網路上的言論進行分析,不過研究視角則是截然不同。有別於我的認知心理學視角,另外兩位同學則是以社會學研究的角度來分析網路言論。在短講結束後與台下聽眾的問答,其實心裡不住悸動、壓力爆表,但實在是段美妙且珍貴的經驗。其實整天的工作坊下來,發現同學彼此間的研究議題差異相當大,關注的重點不盡然圍繞在社群媒體上。筑波大學心理系博班的Akina,她做的主題是關於心思漫遊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是整天的工作坊下來讓我覺得心理學並不孤單的唯一場次。

在工作坊中最大的收穫,我想是從這互動過程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不足。經歷了口頭報告,我對待自己研究的態度有了轉變。從大家的回饋中我才發覺自己的研究議題並非過度專業而乏人問津,而是眾人感興趣的問題。另外也充份感受到表達能力的臨界點所在。雖然使用英語口頭報告、討論還算順利,但是有一些話語還是能夠追求更加清晰且精確的表達方式。工作坊成為了一面鏡子,讓我對自己更加了解,也暗示了改進方向。

這場工作坊在我心中留下幾道印記,其中念念不忘的是開場Keynote speaker辻中豐教授所談的核心概念:Curiosity。古今中外,皆是由對世界的好奇,驅動著所有科學研究的進展。這提醒了我,在研究遇到困頓的時候,就想想心中那股好奇的火苗在何處吧。

  

The reception晚宴

一整天的Workshop榨乾了體力,不過晚上就是全球科學週的閉幕晚宴,可以犒賞疲勞的身心。在晚宴中,也有機會和同學們有更深度交流。與筑波大學的外籍生(來自埃及以及波士尼亞與赫賽哥維納)交流彼此在語言學習的心得,也從聊天中得知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的各種辛苦。在觥籌交錯之間,似乎什麼事情的阻力都變小了,跟平時不可能談上話的師長們聊到天,也有榮幸和筑波大學校長永田恭介博士乾杯。

結語

在晚宴結束,筑波全球科學週以華麗的姿態謝幕,也豪氣地預告明年的主題、邀請大家再次聚首。這三天雖短暫卻也豐富。我認識了不少新的朋友,乃嘉、威全、之萍、季威、芸軒、豐餘,同行的臺大同學、工作坊的同學,與他們進行的各種話題交流,構成了這次旅行的意義。在離開筑波的那一刻,我心裡滿懷感激。很感謝筑波大學的盛大款待,旅館、餐飲、咖啡都完美無缺。謝謝臺灣大學挑選了我代表心理系出訪,感謝家安,以及每位在幕後的工作人員的幫忙,讓這次的參訪得以圓滿完成。也感謝科技部邁頂計畫、理學院、心理系提供了旅費的獎助,減輕了一位年輕學子的經濟負擔。28日早晨,我與筑波市告別,搭著巴士前往東京展開另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