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呂紹嘉系友

本期臺大心理學系季報很榮幸邀請到國際知名指揮家,同時也是臺大傑出校友─呂紹嘉系友接受專訪,與系友們分享指揮生涯的啟蒙與經歷,以及心中對藝術的信仰和追尋。

呂紹嘉小檔案

呂紹嘉,1960年出生於新竹縣竹東鎮,1983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1985年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主修鋼琴、指揮,1991年畢業於奧地利維也納音樂院,主修指揮。曾獲法國貝桑松(1988年)、義大利佩卓第(1991年)和荷蘭孔德拉辛(1994年)等三大國際指揮賽首獎,享譽國際。2004年曾獲頒象徵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邦文化最高榮譽的「彼得•科內利烏斯獎章」。現任台灣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NSO)音樂總監,秉持「精緻、深刻、悸動」之信念,帶領樂團深耕臺灣樂壇,並走向國際與世界音樂接軌,展現臺灣的音樂實力。

經歷

1995-1998 德國柏林喜歌劇院首席指揮
        1998-2001 德國柯布倫茲市市立劇院音樂總監
        1998-2004 柯布倫茲市萊茵愛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2001-2006 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
        2010-迄今 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2014-迄今 南丹麥愛樂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呂紹嘉系友專訪

成長過程

您是如何啟蒙對音樂的興趣,進而成為指揮家?

我出生在新竹縣竹東鎮,是個鄉下地方,家中幾代下來都對音樂很感興趣。聽長輩說,祖父很會唱山歌,還曾在家裡組客家八音樂團,由他擔任指揮。我的父母親很喜歡音樂,家中收藏很多古典音樂唱片,也許是因為他們自小無緣學習樂器,父母對我們五個子女的音樂教育非常用心,為我們請到最好的老師,準備了最好的樂器,讓我們從學習鋼琴開始,逐漸培養對音樂的喜好及興趣。幼年的音樂薰陶深深刻入生命中,儘管五個兄弟姐妹長大後的志向各不同,音樂成為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緊密了家人間的情感、陶冶了性情、豐富了生命的色彩,這都要感謝父母親。

我自小鋼琴彈得不錯,也得過許多獎,大學加入臺大合唱團擔任鋼琴伴奏。後來因緣際會認識了陳秋盛老師,他發掘了我當指揮家的潛能,鼓勵我往指揮的路前進,我開始嘗試以指揮的身分參與樂團的演出。對初出茅廬的指揮家來說,除了要有對音樂的素養及紮實的樂理基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練習的舞台。臺大剛好就是個最佳舞台,合唱團、管樂團、弦樂團、管弦樂團都曾找我去指揮,每一次的演出都是我學習成長的機會,自此,我便堅定了志向,邁開腳步努力向前走,去追尋那無遠弗屆的藝術夢。

臺大校園生活

您在臺大的校園生活多采多姿,在心理系的日子裡遇到的系上師長和同學,有無印象深刻的人物或事情?心理學在哪方面塑造了現在的你?

大學是我一段很快樂、很美好的時光,班上同學幾乎都還記得,有幾位很好的朋友都還在心理學領域堅守崗位,如連韻文、林以正、黃金蘭、雷庚玲、吳昭容、袁之琦等人。我的兩位導師─吳英璋老師和黃榮村老師,對學生非常親切照顧,現在與黃老師仍保有聯絡。記得有一次,當時我擔任系學會的學術幹部,負責學刊編輯,為了向吳英璋老師邀稿,我成了吳老師的實驗對象,在實驗室裡整整待了兩天一夜,全身接上各種偵測數據的儀器。其實我不太確定是怎樣的實驗,只記得老師給了我幾本不同種類的書,要來記錄我看書時後的心跳等反應。後來和吳老師在整理電腦資料的時候,他突然指著一串資料說:「這就是呂紹嘉!」把我嚇了一跳,老師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實驗的過程和結果,是個很難得的經驗,也是難忘的回憶。

臺大心理系是個很包容的大家庭,系上的每個師長同學不管在課內還是課外都對我幫助很大,心理學的訓練讓我學習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找到了志向,很感謝在心理系的一切。其實我很慶幸我不是從小就走正統音樂教育的路,臺大的環境開拓了我的視野,累積了我的人生經驗,深厚了藝術以外的靈魂,這些是我往指揮家的目標前進的路上很珍貴的助力。當然如果你學的是器樂的話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器樂演奏家必須自小受嚴格訓練,往往十幾歲的時候就得成為頂尖音樂家,未來才有職業發展的可能性。指揮家除了熟練的技術之外,更多的是結合對音樂的思想。因為養成方式的特殊,加上陳秋盛老師的提拔,讓大學時徬徨的我找到了努力的目標,由衷感謝這一切。

大學只是漫漫人生中的一個小階段,進了大學後,每個人的悟性際遇等等都會改變你的一生。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們那一代的學生常把考大學當作人生的最終目標,很多人一旦考取大學後,接踵而來的是頓失目標的空虛感,對於未來不知所措,這很可惜。大學生要好好把握這段時間去探索自我,嘗試各種可能性,找到你該走的方向,這才是最重要的。

指揮生涯

「指揮家」這個角色的定位是什麼?您有怎樣的期許?

指揮家可以是樂團裡的靈魂人物或是隱形人物,都是指揮家的不同面向。我自己習慣用一種謙卑的方式去看一個指揮家,比較不欣賞講求權威與絕對服從的指揮家。事實上,這種指揮家在這個民主的世界上也已不復存在。當今成功的指揮家講求的是「teamwork」,要如何去領導、去說服這群音樂技術與思想都非常成熟的音樂家跟著你走,這裡頭有很大的學問,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指揮家本身的個性。我覺得一個指揮家必須要有一種「charisma」,不管是君臨天下也好,是平易近人也好,你必須要設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整個樂團,讓他們在你的帶領之下去詮釋作品。我認為,「專業」還是一個指揮家使人信服的基石,只要在台上比劃個幾分鐘,團員們通常就會對你的指揮技術和音樂造詣留下強烈的第一印象。一場音樂會中,最偉大的是作曲家與作品,指揮家的職責是藉由技術與溝通的技巧,把作曲家想訴說的情感和精神傳達給團員,帶領團員跟著你一起將作品完美地呈現給觀眾。尊重作曲家、尊重作品、尊重音樂家是指揮家應有的態度。對我來說,有幸可以站在舞台上帶領樂團演出,我是滿懷感謝的心,感謝上天賦予我這個使命,和大家一起做音樂,完成後的榮耀是歸屬於大家的。

常看到,有些年輕的指揮家會為了成功去討好團員,總想著要擬定各種策略去領導樂團,這樣失去自我中心的指揮不是我所樂見的。雖然關於帶領團隊的技巧,有太多非言語能表達的chemistry成分,難以詳細解釋,但是我想,有幾個要件是指揮家應該要掌控的。首先,指揮家一定要有實力,也就是對音樂的了解。此外,身為藝術家,必須要相信自己對藝術的看法,用真誠的心,靠著清楚的手勢,讓團員感受到你要詮釋作品的方式,自動跟隨你。語言,在樂團裡從來就不是溝通的主體,我們常說「music making」,說服是用「做」的,語言只是輔助。職業樂團準備一場兩小時的音樂會通常需要三個排練的時間,一場排練可能只有三小時左右,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是不可能用言語去溝通逐個音符。尤其身為客席指揮,時常要與陌生的樂團合作,要在短時間內做好上台的準備,靠的就是指揮的領導本事了。相信自己,全力以赴去達到你想要的結果,就是帶團最好的方針了。

您於2010年開始擔任國家交響樂團總監,日前宣布將於2020年任期屆滿後不再續任,回顧在NSO耕耘的十年,請您談一談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還有一年多的任期,想設定怎樣的目標?卸任後的規劃可以和大家分享嗎?

從我大二決定走音樂的路,畢業後遠赴歐洲開啟職業生涯,一直到回臺灣接任NSO音樂總監,回想起來,這一切好像都是水到渠成般的自然,順著自己的心意還有當時的情境我走到了今天。十年,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通常一個指揮和樂團的關係不會永遠。對我來說,現在的NSO有相當好的基礎,擁有優秀的團員,在國外的演出獲得許多肯定,在國內也培養了不少基本聽眾,樂團正在穩定蓬勃發展中,我覺得我的階段性任務已經達成,是時候轉換環境,接受新的挑戰。

「精緻、深刻、悸動」是我當初接下NSO總監的任務時設定的願景。精緻,指的是一種taste。古典樂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品味,然而如此美妙的東西正如同好山好水一樣,無法唾手可得,需要人們花時間力氣去探訪。我非常注重這種taste,希望可以跟更多人分享,因此從尋找曲子、安排曲目到演奏方式,一場音樂會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講求精緻化,讓聽眾不再覺得古典樂的殿堂是難以接近的,慢慢磨出屬於自己的品味。深刻,是演奏出經典作品中最深處的靈魂,即便是耳熟能詳的曲子,也期望能帶給聽眾一場深刻的心靈饗宴。悸動,就是當你第一次被音樂觸動心房的感覺,那種全身起雞皮疙瘩的感覺,永遠不要忘記這種感動。「精緻、深刻、悸動」是我們每一場音樂會想要努力達到的目標,而藝術就像無底洞一樣永遠探不到底,也不會有完美,但是我們一輩子都要去追尋,有時候過程才是更重要的。

今年四月底,我會和NSO前往日本巡演,預計在東京文化會館(Tokyo Bunka Kaikan)、大阪交響廳(Osaka Symphony Hall)演出大型交響曲,以及臺灣和日本的作品。此行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會參加在日本金澤市舉辦的音樂節「風と緑の楽都音楽祭(中譯:風和綠的樂城音樂祭)」。這個為期一周的音樂節邀請了各國的樂團,在會場不間斷地輪流演出,與日本當地樂迷展開音樂交流,應該會是個很難得的經驗。

卸下NSO音樂總監的職務後我還是個指揮家,依然會到各處去指揮,與不同的樂團合作,也會偶爾回臺灣。未來卸任後,我會想要至少有一段時間是可以自己安排的,而不再每天被行程追著跑。自我沉澱後,再出發!

給年輕人的話

您在事業的成功深受社會肯定,並曾於2007年榮獲臺大傑出校友,母系以您為榮。在快速變遷的世代中,常有大學生對未來感到迷惘、不確定,您是否可以給這些年輕人一些建議?

很謝謝心理系和臺大對我的肯定,有點愧不敢當。我的例子很特殊,不見得能作為學弟妹的參考,更何況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要做的功課,要走的路。我想給年輕人一個小小的建議,「慢下腳步,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臺灣社會轉動太快,吸引人的東西太多,每次打開電視新聞節目總跳出五花八門的訊息,看得人眼花撩亂。你要學著慢下腳步,不要跟著團團轉,廣泛接觸事物的同時,也要練習在渾沌雜亂的環境中去看清事情的本質,你將會發現許多事情的本質都非常單純,只是被人們忽略了。如果你對未來依然感到迷惘也沒關係,不要急躁,放慢腳步傾聽自己,找出屬於自己的路,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上天交給他的任務,一定可以找到你可以做的事情。年輕人容易心浮氣躁,假使培養一些藝術上的興趣會讓你一生受用無窮。人生短暫,而藝術可以帶來許多永恆的片刻,或許也能幫助你看到事情的本質。我由衷希望,大家可以多去擁抱藝術,為生命創造更多、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