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專欄

我很貪心,我真的想看更多 —— 研究所共同指導經驗分享

編輯:鄭     澈博士生


劉晉良碩士生

以本系學生而言,每一屆都會有幾名學生接受兩位教授的共同指導,可見共同指導的經驗是需要被注重,甚至被傳承的,而在本次的專欄之中,我們收錄了目前接受發展組與計量組教授共同指導的博二生鄭澈,以及接受臨床組與發展組教授共同指導的碩一生劉晉良的經驗分享,希望可以透過這些文字的敘述,讓想嘗試共同指導的學生能對這樣的狀態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作者:鄭     澈

           

無論是在認知或是發展心理學當中,基模(Schema)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基模會是一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衡量並且思考問題的角度。在共同指導的這些時間內,不斷學習到的就是在不同的領域用著不同的基模來看待心理學的議題,從計量組的角度會關注量測能否精確表徵所要探討的現象;而從發展組的角度會關心一個現象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剛開始要穿梭這兩種基模的時候會顯得有點生疏與困難,在發展的研究當中如果只聚焦在量測的議題會顯得沒有發展的重要性;而在計量的研究中如果略去了測量方法的探討就會失去了結果的合理性。只有在一段時間的探索之後才逐漸能夠同時從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基模看待心理學,慢慢探索自己看待心理學的角度。

給予共指的學弟妹們一些建議,在不同領域間穿梭剛開始可能會有點不適應,先試著交替的從兩個領域的觀點看事情,等到慢慢習慣之後再找辦法整合兩種領域的觀點看事情,最後可能可以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獨特的想法。

作者:劉晉良

           

「為什麼我一定要割捨些什麼?」在各個領域之間游移不定的我,總是沒有辦法選定該朝哪個方向前行,直到問了自己這一句話之後,我才開始思考未來是否只有單一的方向,還是可以有更多可能性的存在。

自從大三開始接觸發展、司法以及臨床等不同領域的課程之後,我開始對於這些領域都有十分強烈的渴求,想要投身於其中去進行探索、瞭解,並且應用於生活之中,我甚至開始逐漸地認為研究可以促進人的生活福祉:透過不斷釐清尚未明瞭的機制、疑問,人們是可以從研究中得到協助,去活出一個足夠好的生活。抱持著這樣的想法與憧憬,我開始思考未來的方向該如何決定,究竟是要往發展、司法心理學的兒童更加著墨,還是投身於臨床場域,關懷受到疾病、症狀所苦的人們。經歷了一番波折之後,我落足於系上的臨床組,但心中仍對於發展、司法領域感到難以割捨,因此我請兩位不同領域的老師共同指導我,從此開啟了我的共指生活。

共同指導雖然可以同時學習到不同領域的知識,但同時間自己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極多的。過程中並不是想要學什麼就都可以學,仍然是需要衡量自己的狀態,在符合自己能力的情況下去最大化自己的學習內容,嘗試去理解不同領域的精髓。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很卻不簡單,因為首先要先衡量自己的狀態是否堪以負荷,再來才是去學習,並整合不同觀點的落差:以不同的觀點切入同樣的事情時,在意的重點會有不同,進而促使看到的面向有些差異,像是以臨床的角度切入看待兒童的當事人時,我們所要做的事情是以各種媒介來協助兒童表達、經驗他心中的真實,因此研究上所在乎的事情是使用的方法是否可以減緩兒童的症狀,或是增加兒童的適應,但在司法領域則是針對詢訊問的過程是否能夠讓兒童如實反映出實際所發生的情形,而不是兒童自身的經驗、感受或想像,所以在接觸兒童時採取的方式便會與臨床場域的方法有不同,在思維上也會與臨床的角度有些許落差,造成調適上有些難度。

面對這般的落差,我需要的是整合出一個可以順利切換兩種思維的觀點,而就目前而言,「發展心理學」即是這個重要的切入觀點,透過發展的角度,我可以去思考跟瞭解臨床上或司法上所接觸到的人目前的發展狀態,進而去思考最適宜的接觸方式,就研究層面而言,也可以從發展的觀點切入進而探討不同發展階段、發展面向對於臨床或司法上的影響,進而拓寬我對於臨床、司法的想像,並且讓我得以安處於臨床組中,一方面學習感興趣的臨床知識,另一方面又去關注可愛的小孩子以及複雜的司法體系,這樣的整合對於目前的我來說是足夠且開心的,也促使著我想繼續抱持著開放的心胸朝著這個方向前行。

最後,我想分享關於我在共同指導所抱持的心態:共同指導對我而言就像是合作一樣,兩位教授合作來協助我完成學術素養的培養與實務視角的見解,這需要的是彼此之間具有共識、各司其職才得以完成,而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很像橋樑一樣,除了傳遞教授之間的資訊與想法之外,還要連結兩位教授所擁有的豐富知識與經驗,並且整合、轉化成自己所需,進而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獨特見解,這所花費的心力十分龐大,也需要好好的安排時間才得以完成,但我相信,過程中所開拓的視野會十分寬廣,也會看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使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