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張欣戊教授

張欣戊教授,1981年開始於臺大心理系任教,專長為發展心理學,於2005年退休。本期臺大心理學系季報很榮幸邀請到張欣戊老師接受專訪,與系友們分享近期讀書心得,談談心理學的普遍性。

經歷與近況分享

我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念的是化工系。剛到美國的時候,英文很差。我還記得那時候我提著行李在鎮上迷了路,有個好心的加油站員工問我需不需要找一個cop,我聽不懂,以為他說的是cab,就很高興地請他幫忙,後來警察來了,把我嚇壞了。雖然語言能力不足,但是因為住校的緣故,室友都是當地人,朝夕相處之下,相較於在外租屋的臺灣留學生,我的英文在短時間內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大學畢業後,我到田納西大學攻讀化工碩士學位,因緣際會之下,開始接觸心理學。那堂課講的是一個關於金魚視覺的研究,有很多推理的過程,包括實驗設計以及如何以實驗結果回答原始問題等,我覺得非常有趣,於是念完化工碩士後就決定轉往心理學領域進修。1973年,我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念碩士班,做memory方面的研究。後來在多倫多大學念博士班的時候,跟著當時的指導教授Fergus Craik繼續研究short-term memory,但是念了一個學期後,發現自己不太感興趣,便轉往發展心理學領域做嬰兒認知方面的研究,並在1978年拿到博士學位。一般來說,有能力且目標清楚的博士生在三年內是可以取得學位的,這是因為國外大學研究所的教育宗旨和臺灣不同,臺灣的博士生要修很多課,學習各種知識,而國外博士班學程不會有太多必修的科目,課程規劃著重訓練研究生發掘問題與蒐集資料等能力,培養其獨立研究的潛能。

1981年,我到臺大心理系任教,一直到2005年退休,二十幾年的教書生涯過得很充實,系上研究氣氛濃厚,師生感情融洽。退休後,極佳的身體狀況允許我的休閒活動有動有靜。在家的時候,我不看電視,只看書,中英文書都看。中文書多半是歷史書,英文書則是小說。我很喜歡史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寫的小說,他的小說故事情節引人入勝,適合一般大眾收看,像是《Different Seasons》,這本書有四篇獨立的小說,有三篇被翻拍成電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Shawshank Redemption」,中文譯成「刺激一九九五」。史蒂芬金非常擅長寫人物之間的對話,將不同身分職業性別的人物刻畫得相當活靈活現,形象鮮明,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戶外活動的部分,我年輕時做最多的就是爬山了,臺北近郊的山我大半都有走過,像是皇帝殿、筆架山、觀音山、陽明山和大屯山等等,我都很常去。以前還可以一口氣從冷水坑爬到七星山頂,中途沒有休息,現在年紀大了,速度變慢,但還是走得動。大山像是玉山、奇萊山等百岳我也都很有興趣,但是還沒有機會嘗試,可能日後把體能練好後再試試看。自從定居臺中之後,最常進行的體育活動是騎腳踏車,每天我出門都是以腳踏車代步,騎車的時候我會感覺很快樂,更能藉此機會鍛鍊身體。

心理學的普遍性

學術研究的基石

近日我讀歷史學家余英時先生的一篇文章,雖然文章講的是歷史,但是與我們心理學甚至是整個學術界面臨到的議題相似,因此有感而發。關於「心理學在整套知識系統中的定位」我有一些想法,希望與各位系友和心理學人分享。

余英時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宋代大儒陸九淵詩中的兩句話─「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勿成岑。」這是當時陸九淵在與朱熹和呂祖謙討論學術問題時,為表達其見解而作的詩。大意是,追求學問的時候一定要找到真正的立足點,也就是這門學問的強項。如果沒有立足點,就好比蓋房子沒了基石,終究成不了氣候。之所以強調立足點的重要性,是因為現在做研究,不同領域之間常會有許多跨領域的合作議題,如果我們心裡學在合作的過程中拿不出強項,就容易變成一個次要的夥伴,甚至是一個跑龍套的角色。因此,我們必須要思考,心理學的主要貢獻在哪裡?心理學的強項是什麼?這些是我們心理系師生要正式面對的問題,也是我想要討論的重點。

跨域合作的實例

到底心理學在整個學術世界的定位在哪裡?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探討過去心理學跨在領域合作中幾個比較成功的範疇。

第一個例子是語言心理學(Psycholinguistics)。二十世紀後,語言學成了領域的中心點,譬如Wittgenstein在哲學裡討論語言的重要性。到了二十世紀中末期後,Chomsky跳脫結構語言學派,提出語言學的新的見解,他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影響了語言與心智的哲學研究,觸發心理學的認知革命,促成語言學與心理學相當成功的研究合作基礎。要知道,任何一門學問都有其立論與證據,我們可以從上述的兩個面向來討論語言心理學。語言心理學的立論建構主要由語言學帶領了整體研究方向,心理學則提供了很多實證上的證據,這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貢獻。比方說,要討論語言句子裡面的phrase structure究竟是實質或是憑空想像的東西,就需要實證的證據。Chomsky的解決方法就是用native speaker的intuition,但是這在科學上只能算是一個佐證,不能成為證據。真正重要的證據實際上都是心理學做出來的,譬如phrase structure的reality在後來的研究中有提出非常正面且有利的證據。

第二個實例是神經心理學(Neuropsychology)。神經學,包括醫學與生理學,在探討失語症(Aphasia)、腦部病變(Brain Lesion)和中樞神經等議題的時候,基本上只能停留在病歷研究的部分,無法進行control study。而心理學的各種研究方法,如以老鼠為對象的動物試驗,或是用MRI等非侵入性的方式的實驗,能為神經心理學的研究提供關鍵性的證據。

另外,人工智慧(AI)的研究裡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跟語言也有關係。舉例來說,目前多數智慧型手機已可支援語音搜尋,相較於文字輸入,語音辨識系統是相當複雜的體系,而現在AI已經可以做到即時修正文句內容。能有這樣的功能,到底是基於龐大的memory bank,還是心理學所謂的bottom-up和top-down兩種處理歷程之結合,我不敢肯定,但是我相信,認知心理學在人類心智方面的研究對AI產業絕對有極大的影響力。現在有越來越多年輕心理學家在這一塊做研究,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心理學的定位

瀏覽過去心理學的跨領域合作成果,我們可以清楚知道,心理學的強項基本上是「證據」方面的提供,這是建立在心理學上一套非常成熟的研究方法。蒐集證據的方法很多,心理學主要是針對「個人」去蒐集證據。以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的差異作為例子,兩門學問都有研究群眾(mob)議題,差別在於,社會學所關注的是群眾本體(group),以一整群人為單位去觀察這個群體的變動;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重點則著重在個人(individual),也就是探討群眾是如何影響個人,以及個人受到影響後所產生的心理變化與行為反應,然後用統計的方法整理出一個結果。雖然個人存在於群體之中,但兩者的研究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市場調查及投票行為也是群體研究,所以你會得知譬如這個群體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有某種消費行為,或是這個群體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會選某候選人等訊息。但是,心理學看重的是個人,一個人只會有一個選擇、一種行為表現,試圖去探討個人在群體中的行為就是心理學的研究宗旨。問卷調查式的群體研究從來就不是心理學的強項,心理學在學術世界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做個人方面的研究以及新的證據的提供。

心理學的論述

我們已經了解到,心理學提供證據的能力很強。至於論述方面,縱觀心理學過去將近一百五十年的歷史,雖然有些論述曾經紅極一時,如Skinner的操控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理論在1950年代是心理學的研究主流,但是後來又被其他理論所取代,心理學到目前為止未曾有過一個整體性的論述。相較於其他領域,像是廣義相對論幾乎可以涵蓋物理學上的所有理論,心理學還沒有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常論,所以在論述方面很需要加強。

我認為,心理學的核心問題應該是人類的意識(consciousness)。在心理學的討論上,有一半以上的問題與人類心智(human mind)有關,其他研究則著重在人類心智與行為之間的關係。要解決意識的問題,一定要從「功能」的角度去探討,因為人類的意識不是為了娛樂等目的存在,而是與生存大有關係。所以,在論述方面,我相信最終心理學還是要回到意識的主題上深究,或許這是一個前進的方向。

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談到研究成果的重要性,這是一個對心理學的警惕,其實不止心理學,任何一個學科都該嚴肅看待。知識發展到現代,每天都有各式各樣新奇的理論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容易吸引尤其是年輕研究者的目光,進而跟風追隨。其實,年輕人廣泛接觸新的事物對拓展視野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一旦當你決定要投入一個新的領域的時候,記住一定要去思考一個問題:「這個新的理論到目前為止有什麼具體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不是隨便拿出來的,而是能被檢驗、被接受、被公認為帶領學科向前走的真正重要的成果。缺少研究成果的論述只是空談,古人說「空腹高心」就是在形容這種狀況。在你準備花一輩子的心血去投入一個領域之前,一定要仔細的去注意研究成果的問題,這也是對自己的交代。

心理學的未來展望

再次強調,心理學的強項就是證據。做心理學研究首先要了解強項在哪裡,然後再根據強項進一步向前走,擁有越多證據或是研究成果的領域跑得就越快。心理學各領域中發展較迅速的是知覺和神經心理學領域,這兩個領域有大量的研究證據支持其論述,能夠回答一些重要的問題,拿的出研究成果,所以前進的速度也快。反過來說,缺少證據的學門將會沒落,逐漸走向盡頭。余英時在其著作中舉了紅樓夢的研究,俗稱「紅學」做例子。自古以來,紅學研究者眾多,也衍伸各種流派,相關論述汗牛充棟。然而,由於缺乏新的證據、新的史料,紅學研究似乎無法再繼續向前,這個窘境代表了紅學正走慢慢進一個死胡同。物理學在十九世紀末時也曾發生過危機,當時所有物理現象都可以用牛頓的古典力學(Newtonian Mechanics)來解釋,物理學的發展因此停滯。直到量子物理(Quantum Mechanics)的出現,大量新的證據、新的資料產生,近代物理學理論蓬勃發展,將物理學推往更高更遠的境界。

回頭看心理學,我認為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正處於起步階段,裡頭有很多問題還沒有被解開,有很多東西可以去挖掘,值得投入去做研究。未來我看好的心理學研究主題是human mind,其實這也是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的心理學研究主流,縱然研究目標沒有改變,一樣要去探索其功能性,但目前的研究方法和主要議題與一百多年前大有不同。譬如在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被提出之前,有一大段的時間大家只討論外顯式記憶(explicit memory),當然現在相關的研究已大量湧出,也有一些成果做出來了,期待將來會有更多新的證據出現,持續推動研究的巨輪往前走。

青年要找到目標,務實前進

我覺得座右銘是人生經驗的一個寫照,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會與他人重複,因此每個人的座右銘都會不同,你不能拿別人的座右銘套用在自己的人生,而是需要親自去體驗生命,然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精神。

很多年輕人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還不是很清楚人生的方向與目標,這是一個常態,不必緊張,畢竟很早就有人生目標的人在少數,過去很多有成就的人年輕時也曾迷惘過。但是,當你即將邁入三十歲的時候,你應該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人生目標,這個目標或許遠大、有理想,都很好,你接下來的人生就是朝這個目標努力前進。但是,如果到了三十歲你依然沒有目標,你必須要以「務實」為考量去規畫你的人生,譬如從事能滿足你對工作品質要求的職業,不能再飄浮不定,虛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