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部專欄

「心理人聊心夜」-活動回顧

作者:系學會

學術部於2019年12月10日舉辦「心理人聊心夜」活動,邀請到4位學長姊,分享從大學、研究所到畢業後的生活點滴和一路走來的寶貴經驗。活動中,系上學生們把握難得的機會,聆聽學長姐的分享並互相交流。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

在繁忙生活的縫隙中,少有的交心時刻……

從系級活動走到校級活動-生活兼顧以及壓力調適│曾韋澄學長

原本在高中想就讀法律系的韋澄學長,卻從來沒有後悔過進入心理系。大一時參與心理之夜,與系上的同學、學長姐一起努力準備表演,不但找到了展現自己的舞台,也開啟了他對跳舞的熱情,到現在已經連續跳了三年的心夜。此外,在向陽營等系上活動中,他也收穫到許多人際間的熱情與感動,感受到心理系是個溫暖的地方。

回顧自己的大學經歷,韋澄學長鼓勵同學在大學可以盡情探索,看到有興趣的事情就勇敢去做,不用考慮太多,因為重點在於參與的過程,唯有投入才能學到更多不同的經驗與技能。當你找到自己的熱情,願意付出你的全部用心把它做到最好,那種想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心情,是不用言語就可以感受到的。當你用心投入,你就會閃閃發光。

最後,針對有在考慮雙主修的同學,韋澄學長建議可以考量以下三個面向,協助自己做決定:
1.我喜歡心理系嗎?我有更喜歡的科系嗎?
2.想要雙主修的科系門檻、修課規定
3.有沒有可以跨領域結合兩科系知識的議題?

不管做出哪個決定,都要全力以赴、努力達成目標,才有機會遇到更好的自己,在過程中加深對自己特質、興趣的了解。

社會情緒發展實驗室&認知計量研究室介紹│鄭澈學長

◎社會情緒發展實驗室

1.努力本質觀(EVE)研究
努力本質觀係指「一個人是不是認真努力為很難改變的基本特質」的信念,而華人兒童可能受到文化的薰陶,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成人常常會批判孩童「不夠努力」,而再多次的批評之中,孩子可能就漸漸相信了自己的努力是無法改變的。
研究結果發現,努力本質觀可以預測大學生拖延閒混(Procrastination)、自我設限(從事妨礙學業表現的行為,以此做為表現不佳的藉口)、憂鬱情緒等傾向,對於A段高中的高一學生,則能預測自我設限、考差後的憂鬱情緒上升,而針對大一學生則僅能預測自我設限的部分。

2.情緒知能的成長歷程研究
研究主要想探討社會情緒學習(SEL)課程的效果。與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合作,針對參與其EQ課程的學生及其家長發放6波問卷施測,分析後發現孩子在參與「自我概念」的課程後,整體的自我價值有提升;也發現經過情緒學習課程後,孩子較少出現受害者傾向(Victimization)。

◎認知計量實驗室

鄭澈學長分享了研究室正在進行的研究,其中一個研究關注:對於沒有正確答案的題目,我們要怎麼計分?研究者認為可以從所有受試者中找出一些能力較好的受試者,將他們的答案視為正確答案來建立評分標準,而這種同時評量受試者能力並收集答案的研究,可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大家對於某個現象的意見傾向。

心理所臨床組是什麼,能吃嗎?│黃蓉學姊

黃蓉學姐為大家介紹在研究所臨床組的學習進程,依循研究和修課並行的學習方式,碩一、碩二主要的重心都在修課、寫論文,至少要完成23學分。到了碩三則是進入一年的全職實習,進入醫院、心理治療所等機構參與實務工作,完成實習後,有些人可能會念到碩四,繼續完成碩士學位論文。

在研究領域上,臨床心理學主要可以分為四大領域,分別為:精神、健康、神經、兒童,而台大目前沒有兒童領域專長的老師。以下整理了一些台大臨心組的相關資訊給大家參考:

         
領域系上老師課程研究領域
精神陳淑惠老師心理測驗衡鑑、心理治療憂鬱、創傷、成癮
健康林耀盛老師臨床現場的壓力、因應、老化、疾病、創傷、悲悼、倫理、療癒、臨終等心理議題安寧照護、喪親哀傷
神經張玉玲老師腦區功能、相關神經病理表現機制、神經衡鑑工具以及判讀老化與記憶的關聯、語言相關腦部疾患

對於想成為臨床心理師的學生,學姐也提供了一些臨床心理師在台灣的現狀給大家參考:要成為臨床心理師,需要念完碩士才能考照,會經歷比別人更長的求學時間。起薪的部分則大致落在四萬上下,市場則因為心理師相關的健保給付不多,導致醫院聘請心理師的意願較低,目前醫院內市場呈現僧多粥少。

在聽完學姐的分享後,同學們對於台大心理所臨床組,以及臨床心理師的工作狀況都有了基本的了解。若欲深入了解,可以詢問相關的老師,參與研究室的meeting或是進入研究室累積研究經驗,能更確定自己就讀心理所臨床組的意願。

你最想做的事可能還沒出現│胡維翔學長

分享一開始,胡維翔學長首先談到了「自覺」。他認為比起急於效法成功人士,努力學習他們的方式追求成功,更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本質、自己適合的生活方式是什麼,讓自己的本然指引你,做更好的自己。而為了提升對自我的覺察力,可以試著去做以下的覺察練習。

在生活中,可以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1.我在做什麼?
2.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3.我喜歡做這件事嗎?
4.我喜歡做這件事的自己嗎?

透過以上4個問題自我反思,我們可以練習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行為的動機與感受,加深對於自我的了解。

學長也談到稱讚別人這件事情。當我們對他人所完成的事物、結果讚美,比如說:他考上台大,應該很聰明。這類的讚美常常聽起來言不由衷,對方並不一定能好好的體會;而如果我們能發揮觀察力,細緻而具體的針對事情的細節、他人的特質等層面真心讚美,對方的感受會更加深刻,例如:他做事很有效率,看事情也很透徹,難怪他讀書不用花太多時間,都能抓到重點,考到他想要的學校,明顯就比前述的讚美話語更具說服力。

最後,學長提到了領導。他認為領導不是以身作則,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並不相同,不應該以相同的標準去檢視與要求。他說到:「你可以,別人不一定可以;別人可以,你不一定可以;你現在可以,以前不一定可以;不要忘記自己以前的樣子。」要記得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處在不同的階段、甚至相異的方向上,可以多反省自己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對別人的要求是否太嚴苛。此外,他也提到在要領導別人以前,要先學會被領導。試著去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願意和別人相處;也要調整與他人的相處方式,讓別人願意與自己持續的合作互動。

學長鼓勵大家練習做到更多的自我覺察,不要太害怕失敗,要相信探索的過程,並勇於去定義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