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筱棋
疫情時代下「⼼理學」可以做什麼?
已經融入⽇常⽣活的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疫情打的⼈類措⼿不及,但是,此時此刻,可能是每個⼈和⼼理學最相關的時刻之⼀。
疫情爆發⾄今已將近兩年半,每個⼈的⽣活都發⽣了很多改變,⼀開始,⽣活在台灣的我們被形容像是住在「平⾏世界」,但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習慣了出⾨要戴上⼝罩、定時量體溫、⽤酒精消毒、⼈流管制⋯⋯等種種措施。後來,去年五⽉中旬開始,台灣也開始出現本⼟案例,我們被迫告別校園,開始遠距學習、社交、⼯作,直⾄今⽇。
在2020年快結束的時候,我發現2020很殘忍,卻也非常公平,世界上的每個⼈都⾯臨同樣的健康危機,除了要擔⼼被感染,⼀連串的防疫措施,像是:居家隔離、延後開學、宵禁、封城⋯⋯都讓⼈們失去了很多與世界交流的機會,不得不練習和⾃⼰相處。
居家隔離的情況和疫情之前我們在繁忙的⽣活中尋求獨處的時刻休息不同,因為疫情,全球超過1/3的⼈被迫進⾏居家隔離, 這代表⾄少26億⼈⼝曾經歷新冠病毒對⼼理情緒及⽣活經濟⽅⾯的影響,⼈數遠遠超過⼆次⼤戰期間的倖存者,比利時布魯塞爾⾃由⼤學的健康⼼理學家范胡夫認為居家隔離防疫⼤概是「史上規模最⼤的⼼理學實驗」。
這場陰錯陽差且史無前例發⽣的⼼理學實驗結果為何,沒有⼈能提前知道,但是根據⼼理韌性科學的研究,可以給我們⼀點線索:⼈們在這次疫情中⾯臨各種⼼理衝擊,包含了許多常⾒的壓⼒來源⼀次性地進入⼈們的⽣活,在前線的醫療⼈員⾃殺⾝亡的消息,也鄭重地提醒著我們注意⼼理傷害。
這次疫病造成的⼼理傷害其實因⼈⽽異,每個⼈的⼼理韌性狀況不同讓整件事情更為複雜, 因為每個⼈在疫情前後的經歷完全不同,個⼈或是群體是否能⽀持度過危機完全取決於疫情前他們的⼯作、保險、健康狀態、⽣活境遇以及是否能取得財務資源和社會⽀持。這次疫情不但揭露了全球社會健康照護系統以及經濟發展不均勻⋯⋯等等相關問題,也讓科學家獲得了難得的研究機會,不只是病毒學,還包括了⼼理健康和⾏為科學。⾏為科學家正進⼀步研究疫情當下造成的⼼理傷害,也努⼒找出幫助⼈們撐下去的事物。
過去的天災⼈禍雖然影響深遠,但多是在有限時間內結束,和之前不同,新冠肺炎疫情⾄今仍不知道何時能告⼀段落,所以這次可以進⾏和以往不同的縱貫研究。科學家能在⼤幅改變的⽇常⽣活中,深入調查各種細微的社會互動模式,如果研究⼈員戰勝了新冠肺炎的挑戰,那麼我們將會有全新的⼼理韌性科學產⽣,精神科醫師丹尼斯·查尼更指出「將來我們可以在災難發⽣前提升⼈們的⼼理韌性。」
根據研究過去天災⼈禍後⼼理韌性的專家柏楠諾和其他學者⼀致的研究結果:⼈們處於逆境時,會出現常⾒的三種⼼理反應。2/3的⼈會依循過去的⼼理韌性經驗,維持相對穩定的⼼理及⽣理健康;約有25%的⼈會暫時出現憂鬱症或是創傷後壓⼒症候群,然後復原;有10% 的⼈會長期受⼼理困擾所苦。⽽處於經濟弱勢的⼈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比其他⼈⾼上兩倍。但是這次的流⾏病和過去不同,⼤多數⼈都需要無時無刻調適壓⼒,他們認為:沒有⼈知道在⼤規模的居家避疫下,⼈們會有什麼反應。
從前⾯提到的內容中,能清楚的感受到學界普遍對⽬前的現況和持續的變化持未知但接受挑戰的態度,對⽬前的情況專家們根據社區研究和健康及臨床⼼理學提出了⼀些維持⼼理韌性來⾯對疫情衝擊的⽅法,⿎勵⼤眾遵照典型的⼼理策略:睡眠充⾜、⽣活規律、做運動、營養均衡、多與⼈交流,並且花時間做⼀些計畫,即使是很⼩的計畫也沒關係。
疫情對全球來說不只是⽣理上的威脅,同時也對⼼理及社會層⾯產⽣了相當可觀的影響,雖然現在的全球社會狀態不是我們樂⾒的,但事情已經發⽣,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著⼿找出⽅法,探究⼼理韌性科學和其他社會結構問題,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家都能回到正常的⽣活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