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幸福感中心

團隊成員

計畫主持人 共同主持人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周泰立 特聘教授 (臺大心理系) 葉素玲 特聘教授 (臺大心理系)  
臺大心理系系主任(108.8-迄今)
臺灣─史丹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才培育計畫(107-108)
臺大理學院院副院長(108.9-迄今)
教育部學術獎(103)
 

 

子計畫一
在子計畫一(個人面向)中,成員為曹峰銘,張玉玲,賴文崧,謝伯讓,連韻文。我們將透過腦造影技術、生物資訊測量、行動穿戴裝置、知覺與認知功能量測等方法,來找尋與幸福感相關的各種因子。當收集到與個體幸福感有關的生理行為表現後,我們將加入人際面向與環境面向,去檢視個體的生理行為指標,是否能夠預測其在各種社會氛圍人際互動情境下(與子計畫二的人際面向合作)、以及不同環境下(與子計畫三的環境面向合作)的幸福感變化。此外我們也會檢視各種介入方式對受試者幸福感的影響效用,用以建立個人化的介入方案,讓不同受試者可以獲得專屬的幸福感改變建議與預防措施(例如提供心理健康建議、或避免讓個體接觸到可能會產生負面結果的相關情境),以達到幸福感的維持與提升。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曹峰銘 教授 (臺大心理系) 張玉玲 教授 (臺大心理系) 賴文崧 教授 (臺大心理系)
臺大身體、心靈、文化整合影像科學中心主任(108.8-迄今)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秀獎(105)
科技部傑出研究獎(110)
臺大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105.11-112.1)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104)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謝伯讓 副教授 (臺大心理系) 連韻文 副教授 (臺大心理系)  
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    

 

子計畫二
子計畫二 (人際面向)成員為陳淑惠,姚開屏,李怡青,黃從仁,陳品豪,周珮雯。探討處在現代社會環境中,人們面臨社會改變(例如新冠肺炎、科技發展)所產生的人際關係上的改變(例如疫情期間,隔離使得人際關係的關係困難)。此外,自己所屬的群體與自身的社會定位,都會影響到群體的人際關係。從文化敏感的角度,我們將探討在三個重要的社會文化場域(學校、家庭、社群),人們的人際關係有什麼特殊的關係樣態,而這樣的關係樣態又如何影響人們的幸福感?本計畫與另外兩個計畫間的關聯整合,在於自然人文環境(子計畫三)不僅能促進人際互動,也能夠依個人當下的感受,提供給個人獨處自在的空間,哪些環境特色能夠促進人際互動?哪些環境特色能讓人自在獨處?此外,即使在相同的人際關係樣態下,個別差異顯現有些人會感到比較幸福,而另外一些人則否,個人層級的生理與注意力表現(子計畫一),將可以說明在人際關係中的個別差異。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陳淑惠 教授 (臺大心理系) 姚開屏 教授 (臺大心理系) 李怡青 教授 (臺大心理系)
科技部傑出研究獎(107)
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104.5-106.4)
臺大副學務長(109.9-110.7)
臺大學生輔導中心主任(99.8-103.7)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黃從仁 副教授 (臺大心理系) 陳品豪 助理教授 (臺大心理系) 周珮雯 專案副教授 (臺大心理系)
  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110) 幸福與人生課程執行長

子計畫三
子計畫三(環境面向)成員為張俊彥,葉素玲,陳建中。將探討自然人文環境對幸福感的影響。環境可以促進身心健康及人際互動,台灣具有豐富多樣的景觀環境,成為提升身心健康的最佳資源,計畫將著重環境如何改變個人認知及情緒(子計畫一),及影響家庭,校園,社群的人際關係(子計畫二)。本計畫將透過穿戴式裝置測量生理及注意力表現,結合子計畫一所收集到的個別差異資料,設計幸福感地圖,減少精神疲勞進而恢復身心健康。此外,藉由安排不同地點的景觀植栽,提升人際互動及增加正面情緒的鑑賞調適,進而推廣達到社會聯繫的宗旨。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張俊彥 教授 (臺大園藝系) 葉素玲 特聘教授 (臺大心理系) 陳建中 特聘教授 (臺大心理系)
臺大園藝曁景觀學系系主任(106.8-109.7) 臺大理學院院副院長(108.9-迄今)
教育部學術獎(103)
科技部傑出研究獎(109)


總計畫將涵蓋研究幸福感的多重面向(multi-dimension),包括從宏觀的環境層次及社會層次,跨越時間軸著眼全人發展層次,及結合社會環境探討個人心理層次,乃至微觀層面的個別差異層次。計畫將由個體層次預測個別差異,區分不同年齡之間及相近年齡之間人們的幸福感差異,並且進一步在社會層次找尋弱勢群體,評估其人際互動及創傷經驗,這兩個子計畫將作為初步界定幸福感不同的人口族群。接著,本計畫亦將發展與執行介入方案,檢視環境如何增進人們的關係互動並進而提升人們的幸福感。此外,有鑑於臺灣人口少子化且高齡化的趨勢,總計畫也特別針對文獻中較少關注但卻為臺灣社會特點的發展層次,進行互動科技的介入,系統性地觀察不同年齡之間的變化及改善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