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幸福感中心

社會貢獻

1. 推動社會責任相關工作成效:
中心成員葉素玲教授近年來在視覺注意力研究方法的創新斬獲甚多,並取得臺灣、美國與中國專利技術權,如「Multi-media data rate allocation method and voice over IP data rate allocation method」、「使用閾下提示之基於物體的視覺注意力導引系統及方法」、「潛意識導引觀看者注意力的方法」及「具學習力之視覺注意預測系統及其方法」等專利。知覺研究方法新技術的研發可帶動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進展,激發提升研究能量。


中心成員賴文崧教授所參與的「臺大交大國衛院RS-D7研發團隊」,其主要研究係針對思覺失調症的負性症狀及認知障礙進行新藥研發,至今已有多項研究成果分別取得美國與臺灣專利技術權,如「作為D-胺基酸氧化酶抑制劑之已知化合物之用途」、「USE OF KNOWN COMPOUNDS AS D-AMINO ACID OXIDASE INHIBITORS」、「Compounds for use as D-amino acid oxidase inhibitors」、「NEW USE OF D-AMINO ACID OXIDASE INHIBITORS」及「Novel Substituted Benzimidazole Derivatives as D-amino Acid Oxidase Inhibitors」等專利。新藥的研發可造福眾多深為思覺失調症嚴重負性症狀及認知障礙所苦的病人及家屬,提升精神疾病醫療照護品質與功效。


中心成員陳淑惠教授及其學生自行研發或翻譯了一些有關創傷心理研究的測量工具,如心理急救操作手冊在太陽花學運所帶出的非典型潛在創傷現場,以及臺南地震、澎湖空難、高雄氣爆等情形即被心理救災相關人員之訓練課程或臨場服務所採用。另外亦建置「災難與創傷心理資訊網」,救災單位或學校可自此一網頁上獲取立即的教材,以進行緊急階段的心理復健教育。陳老師並獲得105年臺大社會服務獎。


連韻文副教授則以永續發展為原則,帶領系上學生建立「心理蔬活園」。剛開始帶領同學打造蔬活園供系內師生放鬆交流起,後來開始校外服務,如105年前往永吉國小、中華民國戒毒解癮協會協助建置迷你蔬活園,106年則是前往野柳國小協助建置。由己及人、推而廣之。老師們在教研之餘,帶領同學發揮自己的知識與力量協助他人,發揮同理心,培養社會關懷的能力。趙儀珊副教授近幾年來積極投入社會服務改善兒少證人的權益及實務工作者的教育與訓練,不僅協助本國弱勢司法權益之保障及發展,同時也讓司法與兒童保護工作者訓練得到實際的改善。趙老師獲得104年臺大社會服務獎。
 

 

2. 研究成果對社會發展之貢獻:
中心成員與政府或民間單位密切合作,其中多數計畫經費來源為科技部。此外,中心成員與衛生福利部、教育部、法務部、地方政府衛生局等政府單位,以及國內外民間企業亦有合作計畫,學術研究成果質量均表現亮眼。


實驗認知心理學方面,葉素玲教授、張玉玲副教授與黃從仁副教授透過組織跨領域研究團隊,結合情緒資料庫、幽默文本資料庫與產出技法、自然語言分析技術,及穿戴式腦電生理情緒裝置,開發具備情緒辨識的人工智慧系統,加深人類與機器互動之契合。同時,發展AI 機器人在健康照護上的應用,運用攜帶型機器人RoBoHon,讓機器人逐漸了解使用者的價值觀、偏好、習慣等,而使用者亦則可透過RoBoHon進行多項認知作業,並測量與紀錄,透過分析資料期能建構使用者的最佳訓練方向,早期偵測失智症並提升認知功能。


生理心理學方面,賴文崧教授與校外研究單位和醫療機構組成大型研發團隊,持續針對思覺失調症的負性症狀及認知障礙等疾病進行新藥測試與開發,並取得國際專利技術權,預計將大幅改善思覺失調症動物負性症狀與認知功能。同時,擴大研究範圍,針對帕金森氏症與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進行深入研究,研發治療標靶藥物。


趙儀珊老師與司法院及法務部合作,將發展與司法心理學引進實務界,協助辦理臺灣司法人員實務工作教育訓練,建置本土、正當且清楚的警詢標準程序,以提升訊問品質,保障並改善弱勢者之司法權益,實現司法公平正義。

 

本中心與近期獲得 2023 年《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人才共學組首獎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共同合作,針對都市型的基隆市及農業縣雲林縣國中進行正向心理學教案與幸福感的量測,除培育種子教師及提升學生正向因應技能外,也將跟在地政府相關機構(如教育處與社會處等)結合,共同打造優質教育場域及提升親職與社會教育,從社會、家庭和個人角度促進青少年的幸福感發展。

 

本計畫亦與精神健康基金會合作,積極推廣精神健康提昇與精神疾病預防之社會教育活動。依據臺灣各地區不同的生活型態,精神健康基金會已於臺灣各縣市成立了16個精神健康學苑,並在全臺各地建立優築生命教室,廣泛傳播「築腦、築心、築我、共築你我的精神健康之道」。此項合作除了關懷社會弱勢的社會處境以外,更著眼於弱勢族群的幸福感,並且鼓勵孤島現象者參與幸福家族的群體活動,希冀能化解臺灣社會幸福感低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