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幸福感中心

研究簡介

       臺灣逐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少子化」的特徵,加上全球「氣候變遷」與「疾病傳播」所產生的環境與社會效應,對全民福祉以及個體適應的影響,已不容小覷,而探究可能的相關因子與機制,進而研發因應作為,更是當務之急。因此,此計畫書提出一項整合的架構,以幸福感(well-being)為核心,整合個人(intrapersonal)、人際(interpersonal)、及環境(environmental)三大面向,並以關照「全人生發展階段」 (whole life-span)與「全福祉光譜」(whole spectrum of well-being)為設計目標,以瞭解三者之間的互動整合歷程,期能全面提昇人生各階段個體的心理福祉。 

 

Art editor Img

 

       首先,個人的處理歷程來自於個體的心智及身體兩者之間的整合。心智的運作機制包括認知及情緒,認知負責處理個體接受感官輸入訊息,在腦中形成內在表徵以進行思考運作。情緒則是聯繫認知,情緒的感受與表達,透過動物的社會性在人類演化發展到極致。另一方面,心智與身體的協同運作已經成為近年研究的焦點。核心的議題著重於心身體的運作(包括神經系統活動)如何產生人類心智的主觀感受,主觀思想又如何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與結構而指揮行為。目前規劃探索的方式,研究個體的心智及身體整合,如何於孩童及老化的兩個階段,產生年齡發展的變化,藉此瞭解個體對於內在自我,及對外的他人和環境因素,達到身心平衡安適的目的。
        其次,人際層面著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影響,本研究特別關注近年來臺灣民眾的防疫心理特性,經歷疫情之後的焦慮,孤獨,及創傷。此外,如何更進一步透過心理韌性對於這一波COVID-19疫災的心理反應與防疫心理,以及未來可能相似或更甚的逆境之因應韌性,瞭解對於心理健康因應的有利特性或不利因子,達到增加心理層次的幸福感。除了疫情影響的層面,本研究亦探究臺灣的社會改變與族群間權力的差異,對於族群成員身心福祉上的影響。上述的人際層面探討,將聯合加拿大,英國,澳洲,及臺灣的跨文化比較,瞭解幸福感本質的文化異同。
        再者,環境的影響包括壓力來源、疾病傳播及氣候變遷。日常生活環境的壓力造成個人及人群之間的負擔,透過接觸綠色環境顯著地有助於預防這樣的狀況,並且能夠改善個體及群體的健康,有益於集中注意力、工作記憶、自我調節能力與情緒調節等認知能力。目前規劃初探的議題,包括藉由穿戴裝置及腦科學技術的輔助,可進一步將環境對人的身心影響之分析,設計都市生活及自然景觀影像的環境,提出幸福地圖的積極介入方案。此外,針對新冠病毒疫情所產生的情緒創傷壓力源,規劃發展創傷後成長的正向心理效果,及提升自我及人際的幸福感。
        最後,幸福感強調身心安適,整合個人、人際及環境訊息,達到三者之間最適恰的平衡狀態。目前規劃探索的議題,包括研究臺灣孩童,老化族群,及臨床病患,透過全人生發展階段與全福祉光譜為設計目標,達以一窺幸福感的整合歷程。此外,這方面的整合成果,更可為近來蓬勃發展的人工智慧,帶來全新的設計理念與提昇心理健康的應用契機,達到智慧裝置的心理照護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