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幸福感中心

人才培育

幸福感是一種強調身心安適的感受,藉由整合心智、身體及環境之間的訊息,個體得以達到三者之間最適恰的狀態,所以幸福感也被視為最佳化心理經驗與功能的一項重要指標。尤其在過去兩三年之間,全球籠罩於COVID-19的疫情中,世界各國的社會運作與生活模式各方面皆出現大幅度的改變,許多人也必須在這波全球疫情下面對著無以名之的恐懼。作為個體身心安適的狀態,幸福感能讓人面對外在危機時擁有更好的抗壓性以及快速恢復的能力,甚至能在逆境之中透過學習獲得韌性;因此在現今的後疫情時代之中,如何強化幸福感和培育幸福感相關人才亦顯得更加急切。本研究計畫將以幸福感量測和幸福感改變作為兩大主軸,使用四份幸福感問卷作為量測和促進幸福感的量化指標,包含:生活滿意度量表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Diener, Emmons, Larsen, & Griffin, 1985, J. Pers. Assess.) 、正負向情感量表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scale; Watson, Clark, & Tellegen, 1988, J. Pers. Soc. Psychol.)、WHO-5幸福感指標量表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Five Well-Being Index; Topp, Østergaard, Søndergaard, & Bech, 2015, Psychother. Psychosom.)、以及心理幸福感量表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ale; Ryff, 1989, J. Pers. Soc. Psychol.),從個體、群體以及人工智慧等方式進行幸福感相關研究,試圖剖析歸納出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並利用幸福感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廣於社會各層面中,促進社區民眾、醫護人員和家屬的幸福感,甚至結合環境景觀設計,打造出能有效促進人類幸福感的綠化環境,達到全體社會幸福感提升的願景。在執行計畫過程中,本研究計畫將透過大學和中學教育、科普知識和社會活動推廣、跨國際合作案、產學合作以及環境建置等方式,為學界以及社會帶來豐沛的人才培育效益。

 

幸福感量測主要專注於幸福感的研究,以個體、社會群體以及資料庫分析的方式理解幸福感運作的機制以及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並進一步將幸福感研究成果推廣至社會各層面,增加社會民眾對於幸福感的認知及重視。在科學人才貢獻方面,本研究計畫將培養一批幸福感相關研究之碩博士研究生,使其能熟稔操弄實驗設計探討幸福感相關議題,並學習善用腦神經造影和幸福感問卷等相關工具以解決研究問題。本計畫也與跨國兒童幸福感計畫合作,訓練研究生建立長期資料庫以進行跨文化比較,了解幸福感發展與文化的關聯。此外,本團隊也致力於跨領域研究生交流與培訓,使學生能跳脫系所的框架,例如透過AI與幸福感介入跨領域課程以培訓心理學與電資學院學生,並利用AI和資料庫分析幸福感發展。如此一來,不僅能為未來長期追蹤瞭解臺灣人民的幸福感提供基礎,也能發展出適合臺灣地區的幸福感介入策略。在通識教育方面,本計畫團隊成員也致力於提供幸福感相關教育給不同背景以及不同年齡的學生,如本團隊固定於臺灣大學開設幸福與人生通識課程,讓修課學生能從心智、身體、環境全面性的角度理解並促進幸福感。本團隊未來也會與中學教育機構合作,不僅將提供中學教師性別平權相關研習課程,打造出性別友善的教育環境以建立友善校園,同時也將提供中學生幸福感與資料科學微課程,除了能補足中學教育較為缺乏的資訊判讀課程,也能讓幸福感的概念與推廣能向下紮根於中學教育中。本團隊也積極推廣幸福感科普知識和培育社會人才,不僅接受電視節目、報章雜誌、廣播和Podcast訪問,亦主動錄製Podcast和撰寫專欄文章來進行科普知識推廣。此外,本團隊也主動與非營利團體和政府民間機關合作,不僅為非營利團體培訓種子教師,進行推廣友善社會和促進幸福感的相關演講,也和科教館、科技部、司法機關合作規劃和監製一系列科普展覽和影片,協助社會中不同團體培育幸福感相關人才,並將幸福感相關知識推廣至一般民眾生活之中。


幸福感改變著重於將幸福感研究的相關知識應用於社會不同群體之中,試圖達到全社會幸福感提升的目標。本研究團隊將與教育機構、臨床醫療團隊、產業界合作,藉由推行和實踐幸福感研究成果促進臺灣民眾的幸福感。在教育機構方面,本團隊將提供中學教師和學生幸福感、心理韌性、自殺防治等講座課程,積極持續推廣自殺防治與心理韌性於校園心理健康的應用,增加舉辦校園心理韌性講座或工作坊。另一方面,本團隊在高等教育機構中也會提供身心實作課程,從做中學的角度出發,讓學生能夠以正念、身體覺察與互動的方式進行自我探索與體會,藉由達到身心合一的方式提升幸福感。本團隊甚至與心理輔導中心合作,在學生同意之下建立校園新生心理素質與幸福感資料庫,讓學生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質,並早日尋求需要的協助,同時也能舒緩心輔人員的業務壓力,使其可以專注在更嚴重的個案,減少目前業務的負荷與瓶頸。此外,本團隊也與國際四校聯盟合作,積極參與全球學生工作坊和全球共識會議等合作活動,共同討論高等教育環境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議題,並舉辦工作坊具體提供大學生和研究生增進幸福感和心理韌性的方法。在臨床醫療場域方面,本團隊預計邀請不同國家心理與精神科臨床專業人士至本中心進行學術與臨床應用的交流,除了能夠積極培養心理韌性相關研究之碩博士研究生與臨床領域的住院醫師,還能夠將促進心理韌性的研究應用於病患身上。同時,本團隊成員也預定舉辦工作坊針對醫事人員繼續教育,以防治心理創傷及推廣心理韌性與幸福感為目標,以期增進適度辨識與處遇創傷的素養,並且促進醫療專業人士的心理韌性與幸福感。作為需要長期陪伴與照護病人的角色,本計畫也預計在全台各地推動工作坊,提供病患家屬和病患幸福感促進的實作課程。具體而言,本計畫將與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合作,在全台各地舉辦小作坊,針對認知功能改善、幸福感評估,及提供專業課程與訓練等方面,配合小作所的活動,以期能增進小胖威利的全人照護及小胖威利家屬的喘息服務上。在產業界方面,本計畫將與日本本田公司旗下的本田研究機構進行產學合作,運用人工智慧科技來發展智慧系統以促進幸福感。另一方面,本計畫也將結合科技技術和環境建置來打造出能促進人類幸福感的環境,不僅將建構出全面性幸福學術綠地健康評估系統,還會建立幸福景觀雲端研究室,並架設國際影音線上圖書館資源共享平台、籌組研究工作小組和工作坊,以及提供環境評估服務資源,推廣環境景觀對促進幸福感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