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孟璇
你怕老嗎?
此刻,儘管我們正肆意揮霍、享受著我們的青春年華,身邊卻有許多親人已經邁入中老年期。觀察著他們與我們大相逕庭的生活節奏──緩慢、規律、平淡,以及對生活無趣、身體機能大不如前的抱怨,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時常感到憂慮與無力,甚至萌生等自己垂垂老矣時便進行安樂死的念頭,避免受孤獨所苦、帶給子女困擾。
但你是否曾經懷疑:「老化」,這生命中的必然過程,真的只能有這樣負面的解釋嗎?會不會其實是不自覺的刻板印象,使我們產生了錯誤的認知?
什麼是成功老化?
關於「老化」,除了聚焦於負向衰退以外,近年來不少學者著力於研究「成功老化」,重點關注老化所能帶來的正面效益,並且駁斥了許多對於老化的刻板印象。以下簡列三點為例:
第一點是記憶:學者指出記憶能力變化的原因除了機能衰退,也可能是因為老年人記得太多東西,因此要尋得瑣碎細節本就較困難。此外,這也意味著老年人較能只記住重要、有價值的內容,進而發展出更佳的統整能力。
第二點是生活幸福感:刺激較少的生活並不等於孤獨與枯燥。社會情緒性選擇理論表示在接近生命終點時,老年人會專注在他們真正在意、能立即帶來正面回饋的活動,甚至因而產生比年輕人更高的幸福感。
第三點是智慧與成就:邁入老年不代表變笨,因為認知功能測驗並不能表現老年人特有的智慧、情緒控管及深謀遠慮。邁入老年也不代表事業的終結,因對生命有較完整的經驗與體悟,作者發現部分藝術家在老年才得以創作出集大成之作,或是根據豐富所學而發表嶄新見解。
老化,有好也有壞
成功老化的理論使我們對老化有了較正面的解讀,其中對幸福感與成就的描述,更讓我對自己的老年生活產生想像與期待。儘管如此,我卻不禁懷疑:若老化能帶來這麼多益處,為什麼仍時常聽聞年老長輩生活鬱鬱寡歡的例子呢?而無數受疾病所苦,或是因意外而喪失自主行動能力的老年人們,真的還能擁有高品質的晚年嗎?
察覺到上述的衝突,我前往搜尋資料,瀏覽了其他數個心理學理論對於老化的詮釋(包含心理社會發展論、認知神經科學、敘事老年學,礙於篇幅不詳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上網搜尋!),最終整合出一個概括性的結論──經歷老化意味著無論是在生理機能、信念、目標、作息、社交關係,個體都需要面對喪失(結束、退化)與獲得(新生、進化)的歷程。
喪失歷程較為負面,獲得歷程較為正面,而個體對於兩種歷程的定義會影響其負面或正面的強度。喪失與獲得也存在著交互作用,比如若個體接受自己即將面臨生命終點的事實,可能會使其更有動力在剩下的時間去完成夢想;若個體察覺到部分親友的關係日漸疏離,也可能使其花費共多心思去經營仍擁有的關係,或者萌生成為志工的念頭,將過剩感情投入社會。
To be continued…
簡而言之,經歷老化必然會面對許多失與得,至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樣的失與得,以及如何將上述知識應用至實務層面──如何與日益年邁的父母互動、如何在年輕時便替未來做長遠規劃,以及各級單位應如何因應高齡化現象?相關詳細內容,我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探討,各位讀者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 Castel, alan d., ph.d. (2018). Better with Age: The Psychology of Successful Ag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 李宛霖、林耀盛. (2013). 老年心理學研究回顧:從心理社會發展論到現象心理學取向,兼論臨床心理上的應用. 台灣老人保健學刊, Vol. 9(No. 2).
- 周舜欽. (2014, February 11). 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心理社會發展論. Life心理學閱覽室. http://wfhstudy.blogspot.com/2012/09/erikson.html
- 徐慧娟. (2003). 成功老化:老年健康的正向觀點. 社區發展季刊, 103.
- 林靜宜. (2020). 當敘事學遇上老年學:一場「Human Being」的藝術旅程. 台灣老年學論壇, 46.
- 臧國仁、蔡琰. (2020). 反思「老人傳播」研究之方法論途徑: 兼向心理學之人文轉向經驗借鑑. 中華傳播學刊, 37, 259–289. https://doi.org/10.3966/17263581202006003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