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家綺
相信很多人已看過YouTuber NanaQ近期的發燒影⽚:⾃律的⼥⽣多可怕?這部詳細記錄「⾃律⼈」的影⽚,⼀上來當然引發了不少熱議,有些⼈讚嘆著這樣⾼效率的⽣活,有些⼈則是對於這樣的⽣活感到難以置信。或許對於我們凡⼈⽽⾔,要在⽣活中保持著良好習慣,實在是⼀件艱難無⽐的任務!
不知道⼤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明明已經很盡⼒想要讀完書,卻總是⼒不從⼼;想要好好健康飲⾷,⼀遇到美⾷卻又⾺上向誘惑屈服。在許多⼈的⼈⽣當中,失敗早已成了家常便飯,⽽那些成功的案例則像是鏡花⽔⽉那般虛幻⽽不可得。不過話說回來,⼼理學家會怎麼解讀成功與失敗者之間的差異?關於⾃律的⾏為,⼼理學家早在20 世紀末就提出了有關⾃律的⼼理學名詞,其中⼀定會被⼤家拿出來討論的,莫⾮就是⾃我效能(self-efficacy)了。如果想要了解⾃⼰與⾃律⼈的差距,就緊接著把它看下去吧!
「⾃我效能」這個概念當初是由⼼理學家班都拉(Bandura, Albert) 所提出,⾃我效能是指個⼈相信⾃⼰有能⼒克服環境的這個信念[1]。簡單來說,就是當⼀個⼈相信⾃⼰能夠成功時,他們便會成功。
⽽關於這個信念,班都拉又對他做了簡單的拆分,分別是結果期望(outcome expectation)和效能期望(efficacy expectation)[1][2],前者代表的是對於⾏動之後的結果預期,好⽐如:你認為每天讀五⼩時的書能讓微積分達成A+。⽽後這代表的是對於⾏動的程度預期,好⽐如:你認為每天花五個⼩時讀微積分是件艱難的任務!顯⽽易⾒,結果期望讓我們能夠想像成功的結果,⽽效能期望則讓我得知⾏動的可能。因此班都拉認為「效能期望」⽐較能夠去預測⾏為。⼀個⼈是否努⼒、是否堅持下去,都決定於⾃⼰是否相信⾃⼰能有能⼒去執⾏。
可以說,⼀個⼈如果不相信⾃⼰做得到,那麼戒菸、減肥、或是從創傷中痊癒等的期望,都將成為⼀個遙不可及的⽬標。因此,如果你想要活得⾃律、活出⾃⼰理想中的樣⼦,⾸先應該要先相信⾃⼰辦得到!只有如此,你才能說服⾝體去⾏動,⼀步步地邁向理想的他⽅,活出⾃⼰所盼望的⼈⽣!
參考⽂獻
[1]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Prentice-Hall.
[2] Burger, J. M. (1997). Personality . Cengage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