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幸福感中心

幸福

如何面臨生命加諸於己的枷鎖──以身障者為例

作者:莊孟璇

「……很多身障者會覺得自己已經是需要受到幫助的人,所以不要再給別人添麻煩。但現在我越來越覺得,今天你如果想要嘗試新事物,那是很猛、很值得被鼓勵的事情,所以我們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合理的為自己爭取,並且學習如何去溝通、如何兼顧彼此的感受……」

 

  上文是來自一位身障者的自白。根據刻板印象威脅理論(stereotype threat),人們在執行特定相關作業時,會因為擔心自己的表現強化社會對自身族群的刻板印象,繼而產生焦慮與壓力,或是直接選擇不再接觸那特定類型的作業。另外,根據自我驗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個體對事件抱有的假設會影響自己與他人的實際行動,使事件發展容易變得符合當初的假設,也讓當事人更加堅信自己的假設。

 

     在一次與身障者的訪談經驗中,根據受訪者的論述,許多身障者的行為模式十分符合上述理論──因為擔心自己受到身障影響而表現不佳,所以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為覺得自己會造成他人的麻煩,所以行事畏畏縮縮、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且若恰巧因為身障者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發生緊急狀況,他人便需要花費更多心思去善後,也間接強化了身障者一開始的信念。

 

     但是,這樣不健康的生活態度,往往會讓身障者陷入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如果身障者能如同受訪者一般,將自己嘗試新事物的慾望視為理所當然,努力追求目標、突破困境,並且正視自己需要幫助的地方,事先與活動負責人溝通協調,如此一來,不僅能充實、豐富生活,他人在與自己互動的過程中也會察覺到自己的確切能力與積極心態,因而對自己產生更具體、不帶刻板印象的認識。另外,如果身障者願意去追求自己的心之所向,並且有所成就,便能在認識他人時不再受限於「弱勢的身障者」這樣單薄的印象,使他人更能注意到自己其他層面的亮點,甚至是對自己產生敬佩,進而獲得深入交流的機會。

  

        雖然上述內容是以身障者做為出發點,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是不是也感到了深深的共鳴呢?仔細思考後,你會發現其實這不只是身障者的課題,因為如何面對自己的不足與他人的眼光,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關卡。綜合上述,儘管我們在他人眼裡的模樣會受到先天條件的影響,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自己的行動所決定。只要不畫地自限、勇於嘗試和築夢,我們便有機會替自己博得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