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心理系

回首頁 演講訊息 104.05.13 (三) 14:30 博二成果發表I
05/11/2015

104.05.13 (三) 14:30 博二成果發表I

  • 演講時間: 104年05月13日(三) 14:30 - 16:00
  • 演講地點: N100
  • 講者: 何文澤、田佳禾、鄭 怡、陳姵吟
  • 演講主題: 博二成果發表I

第一場

題目:從情緒調控到情緒精鍊:適當表達的系列研究
講者:何文澤
摘要:
情緒調控議題近年相當火紅,目前研究情緒調控策略的作法,大多是比較不同策略對參與者的影響,凸顯某一策略比另一策略更好云云。然而真實生活的情緒調控,其實是一道歷程。個體會隨著情境變化或環境回饋,調整自己的策略。面對一項情緒事件,多數人會使用兩種以上的調控策略,然而目前並無研究探討策略如何組合,或是策略的互動關係。本研究選擇了情緒精鍊理論為研究架構,探討何種策略組合能使親子衝突有益於關係與個體。藉著脫胎於華人文化的情緒精鍊理論,捕捉華人文化的特點。加上親子衝突的情境隨著互動不斷改變,凸顯了過去單一策略的研究與本研究提出的策略組合之間的落差。研究一結果顯示,適當表達的策略組合,比起壓抑或重新評估的單一策略,更能正向預測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滿意度。研究二結果顯示,適當表達能正向預測青少年一年後的學習專注度,壓抑與重新評估則無法。研究三顯示,青少年對衝突的看法不同時,會影響他們選擇適當表達、壓抑或重新評估的傾向。認為衝突是成長與溝通機會的個體,越傾向選擇適當表達與重新評估。未來欲提出能探討策略間互動關係的理論模型,縮小理論與現象的差距。

第二場

題目:華人義務觀於拾得遺失物報酬請求權事件之展現
講者:田佳禾
摘要:
本研究以拾得遺失物報酬請求權事件為例,探討華人文化中義務與權利概念。研究一發現,在拾得遺失物事件中,由失主「主動給予有償報酬」、同時拾得人「婉拒報酬」之互動方式所獲得的評價最高,屬於文化理想中的「相互性義務」互動模式。研究二進一步將參與者分為兩組,發現知悉立法目的之參與者,因為受到相互性義務的概念影響,不僅支持拾得人依法行使權利的程度提高,同時也會更希望由失主主動履行義務。研究三則進一步顯示,雖然華人文化理想是以相互性義務為原則,但如果當事人一方未遵守義務原則時,另一方便得主張法律上之權利,以回復雙方關係間之公平性。本研究最後針對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第三場

題目:自我關愛對後悔及生活適應之中介效果
講者:鄭怡
摘要:
過去關於後悔的研究,大多針對後悔事件的類型進行分析,或探討個體的認知特性,來解釋後悔的發生率以及如何影響正負向的適應結果。但是作者認為這些文獻忽略了個體在後悔情緒中,往往也經歷著一個自我對話的過程:個體會審視著自己所做的行為及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或者反省,或者耽溺,或者勉勵,或者責備。在這樣的對話過程中,個體與自己對話著的自我究竟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又與自己形成怎樣的關連,這個對話的方式應該是影響適應很重要的關鍵因素。本研究嘗試以不同的自我關愛因素來描述前述自我對話的過程,並假設其為後悔與適應之間的中介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個體在面對後悔事件時,省思之所以能夠帶來良好的適應狀況,是以自我關愛為中介歷程;另一方面,反芻則是透過自我批評使個體困於後悔情緒進而影響生活適應。作者同時也延伸討論自我關愛在個體面對負向事件時自我整合所可能扮演的角色。

第四場

題目:Effect of Luminance Contrast on Perceived Depth from Disparity
講者:陳姵吟
摘要:
According to the disparity energy model (Fleet et al., 1996, Vision Res.), the disparity energy depends on both binocular disparity and luminance contrast of the stimulus. To test this prediction, we used rectangular random dot stereogra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uminance contrast on perceived depth from disparity.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left and the right patterns modulated horizontally in cosine wave (0.3 or 0.9 cy/deg) to create the percept of a corrugated surface. The maximum test disparity ranged from 0 to 20 arc min while the luminance contrast ranged from 5% to 80%. The observer adjusted the length of a horizontal line to match the perceived depth difference in the test. At each contrast, perceived depth increased with disparity up to ~10 arc min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further increases in disparity. Both the maximum perceived depth and the slope of perceived depth change increased with luminance contrast. Our results show that luminance contrast profoundly affects perceived depth from binocular disparity. The data also suggest a soft threshold, such that perceived depth drops to zero below about 10% contrast and is independent of contrast above about 20% contrast. These effects are not compatible with a simple disparity energy concept.

回首頁 演講訊息 104.05.13 (三) 14:30 博二成果發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