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心理系

回首頁 演講訊息 104.06.03 (三) 13:30 楊馥菱博士候選人 〈漢字辨識中的鄰群效果:跳脫部首次字彙處理的詮釋〉
05/28/2015

104.06.03 (三) 13:30 楊馥菱博士候選人 〈漢字辨識中的鄰群效果:跳脫部首次字彙處理的詮釋〉

  • 演講時間: 104年06月03日(三) 13:30 - 14:30
  • 演講地點: N100
  • 講者: 楊馥菱博士候選人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 演講主題: 漢字辨識中的鄰群效果:跳脫部首次字彙處理的詮釋

部首被創立於東漢許慎編寫《說文解字》時。許慎分析漢字的字形結構、以義歸部,將9,353個漢字以540個部首來統括。歷經時代演變,根據教育部國語會的統計資料,當代通行的部首為214部,統括常用的5,063字。部首減併使得一些字的歸類與創字原義不符,如「盾」字是後來才被併入「目」部,僅管如此,多數常用字仍然可直觀地與其部首的形義連結。也正因為部首的表義功能歷時代不變,表義功能成為部首的代表特色,也是探討部件功能角色的漢字辨識研究的主要操弄因子。例如,Leck、Weekes 及Chen( 1995),與後續研究(Chen & Weekes, 2004; Chen , Weekes, Peng, & Lei, 2006)在語義歸類作業中發現,受試者面對與部首(「犭」)有一致語義的語義透明目標字(「狗」)時,將之正確歸類於某一類別(「動物」)的速度,比沒有一致語義的語義不透明目標字(「猜」)來得快。在字彙辨識作業,也有研究指出語義透明字被正確判斷為真字的反應時間比語義不透明字短(Chen & Weekes, 2004; Li & Chen, 1999)。Feldman與Siok(1999)則是在促發字彙判斷作業,發現相較於無關控制字,語義透明促發字對目標字辨識有促進作用,但語義不透明促發字對目標字有抑制作用。這些相關研究結果都暗示在漢字辨識歷程中部首可做為提取單字語義的線索。部首做為分部別類的形符角色反倒鮮少研究專文討論。大腦的文字知識結構奠基於習字與用字經驗,擅常潛在規則學習的認知系統,除了表徵部首語義,相信也表徵了部首相同字之間的形義關係。例如「江」與「河」形似又義似,而「江」與「淑」雖形似但不義似。視覺文字辨識是要從大腦儲存的資訊中,正確選擇對應視覺輸入刺激的形音義表徵訊息,這是閱讀得以順利進行的首要任務。漢字中有相同部首的字動輒數十上百,其中有形似義似的也有形似不義似的。根據文獻,文字辨識有來自義似字的增益作用(McNamara, 2005; Neely, 1991),也有來自形似字的干擾作用(Grainger & Jacobs, 1999; Segui & Grainger, 1990)。據此可推論認知系統在一群部首相同字中區辨出目標字的過程,應也涉及了不同影響形式的的形、義訊息運作。過去研究多單方關注部首的意符角色,著重於在次字彙層面討論部首訊息的運作機制。本研究的七個實驗,將說明對於漢字辨識,部首的形符角色比意符角色對受試者的決策反應有更關鍵的影響。此外,部首相同字之間的形、義訊息同時都影響著辨識歷程,而且是以各自獨立運作的方式進行。更重要的是,根據本研究實驗結果,部首在字彙層次對漢字辨識所造成的作用效果比次字彙層次更可被觀察與複驗。簡言之,認知系統不僅表徵部首語義,也表徵各部首類群於字形結構的繫聯關係,以及字義的關連從屬。就像許慎於《說文》敘所說:『方以類聚,物以類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

回首頁 演講訊息 104.06.03 (三) 13:30 楊馥菱博士候選人 〈漢字辨識中的鄰群效果:跳脫部首次字彙處理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