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心理系

回首頁 演講訊息 107.12. 12(三) 14:30 鄭澈 博士生〈李克氏量尺可以預測人如何做選擇嗎? ── 「李克氏量尺預測的選擇」 與「比較判斷的選擇」之符合度研究〉
12/06/2018

107.12. 12(三) 14:30 鄭澈 博士生〈李克氏量尺可以預測人如何做選擇嗎? ── 「李克氏量尺預測的選擇」 與「比較判斷的選擇」之符合度研究〉

  • 演講時間: 107年12月12日(三) 14:30
  • 演講地點: N100
  • 講者: 鄭澈 博士生 (台大心理系)
  • 演講主題: 李克氏量尺可以預測人如何做選擇嗎? ── 「李克氏量尺預測的選擇」 與「比較判斷的選擇」之符合度研究

心理學研究常關心個體如何在不同選項中進行選擇,例如:知覺或認知心理學探討個體對不同刺激的偏好、社會心理學探討個體在考試考差後選擇「能力」或「努力」歸因等。對於這些涉及選擇的研究議題,常使用兩種量測方法表徵個體的選擇:(a)藉由比較判斷題項(comparative judgment item)直接量測個體之選擇。或(b)藉由李克氏量尺(Likert scale)量測個體在每個變項的分數,研究者再進行變項分數的比較,並間接推論個體的選擇。然而,由於李克氏量尺並非請受試者直接從兩個或以上的變項中進行選擇,而是針對每個變項下的題目進行量尺評分,因而可能無法類推至實際的選擇情境。

基於比較判斷是在選擇情境下的直接反應,本研究以比較判斷的結果做為效標,檢驗「李克氏量尺能否類推至選擇情境」。倘若「李克氏量尺無法類推至選擇情境」,就會對於關心「選擇」且「只使用李克氏量尺」的研究造成內效度與生態效度之威脅。本研究的方法為同時量測李克氏與比較判斷題項,並計算「以李克氏量尺預測的選擇」與「比較判斷的選擇」不相符的個體所佔的比例(P_Undetermined+P_Discordant),P_U意為「在兩種方法中一種方法平手(未定)」的個體所佔的比例;P_D 意為「在兩種方法的選擇相反(反序)」的個體所佔的比例。兩者相加之「不相符個體的比例」可代表李克氏量尺無法類推至個體之選擇結果的比例。  

本研究同時以上述兩種方法計算929位國、高中生在考試考差之後會進行「能力」還是「努力」歸因。結果發現,兩種方法之選擇「不相符個體的比例」約11%,95% CI = [9%, 13%],(P_U,P_D)=(8%,3%),代表李克氏量尺無法類推至約11%的個體之歸因選擇。

本研究建議,若一研究欲探討「涉及選擇之議題」,且因研究屬性需採用「李克氏量尺」作為量測方法者,由於不確定「李克氏量尺能否類推到選擇情境」,應同時量測「比較判斷題項」,並計算兩種方法的選擇之「不符合比例」,以評估可能面臨之生態效度與內效度之威脅。

 

心理學研究常關心個體如何在不同選項中進行選擇,例如:知覺或認知心理學探討個體對不同刺激的偏好、社會心理學探討個體在考試考差後選擇「能力」或「努力」歸因等。對於這些涉及選擇的研究議題,常使用兩種量測方法表徵個體的選擇:(a)藉由比較判斷題項(comparative judgment item)直接量測個體之選擇。或(b)藉由李克氏量尺(Likert scale)量測個體在每個變項的分數,研究者再進行變項分數的比較,並間接推論個體的選擇。然而,由於李克氏量尺並非請受試者直接從兩個或以上的變項中進行選擇,而是針對每個變項下的題目進行量尺評分,因而可能無法類推至實際的選擇情境。

基於比較判斷是在選擇情境下的直接反應,本研究以比較判斷的結果做為效標,檢驗「李克氏量尺能否類推至選擇情境」。倘若「李克氏量尺無法類推至選擇情境」,就會對於關心「選擇」且「只使用李克氏量尺」的研究造成內效度與生態效度之威脅。本研究的方法為同時量測李克氏與比較判斷題項,並計算「以李克氏量尺預測的選擇」與「比較判斷的選擇」不相符的個體所佔的比例(),意為「在兩種方法中一種方法平手(未定)」的個體所佔的比例;「在兩種方法的選擇相反(反序)」的個體所佔的比例。兩者相加之「不相符個體的比例」可代表李克氏量尺無法類推至個體之選擇結果的比例。 

本研究同時以上述兩種方法計算929位國、高中生在考試考差之後會進行「能力」還是「努力」歸因。結果發現,兩種方法之選擇「不相符個體的比例」約95% CI = [9%, 13%],(),代表李克氏量尺無法類推至約11%的個體之歸因選擇。

本研究建議,若一研究欲探討「涉及選擇之議題」,且因研究屬性需採用「李克氏量尺」作為量測方法者,由於不確定「李克氏量尺能否類推到選擇情境」,應同時量測「比較判斷題項」,並計算兩種方法的選擇之「不符合比例」,以評估可能面臨之生態效度與內效度之威脅。

回首頁 演講訊息 107.12. 12(三) 14:30 鄭澈 博士生〈李克氏量尺可以預測人如何做選擇嗎? ── 「李克氏量尺預測的選擇」 與「比較判斷的選擇」之符合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