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幸福感中心

健康

暮色之下的光與影:如何面對老化(二)

作者:莊孟璇

 

 

哈囉,老化,我來啦!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透過認識「成功老化」的理論以及其他相關知識,歸納得出經歷老化意味著無論是在生理機能、信念、目標、作息、社交關係,個體都需要面對喪失與獲得的歷程。

  大致瞭解了老化相關理論的綱要後,現在讓我們來一起探討,究竟該如何將這些知識引薦為實際生活的指路明燈吧!

 

 

面對老化,我應如何行動

  回想起日易年邁的父母,我在過去常因覺察到他們的老化,或是因他們生活型態出現轉變而產生憂慮,擔心他們無法適應,或是因為懶散而過得越來越平淡無趣,最終對生活感到厭倦。但在對老化有更清楚的認識後,我不再過度害怕看見他們的衰退,因為我清楚那是必經之路,且當接受衰退的事實後,仍能有其他值得追求的目標。重點不是失去了多少,而是失去後我們仍有獲得的機會。

  因此,我認為我未來可以嘗試和父母多聊聊他們年輕時的經歷,希望他們在回顧過往時能建立更穩定健康的自我認同;我會鼓勵他們偶爾參加一些活動,若喜歡再考慮長期參與,如此便能在安於規律日常的同時,體驗正向的新鮮刺激;我會在父母因老化而感到低落時,和他們分享我對老化的想法,和他們一起承認現狀,討論生命各個階段的意義,進而尋求值得保有的信念以及未來生活的方向。

  關於自身,我認為生命是一場長途旅行,享受當下與規劃未來都十分重要,而在具備種種對於老化的知識後,我想我此刻最應該做的就是好好生活──仔細思考自己現階段最想達成的目標,釐清此目標之於自己的價值,並努力追求;除了例行性的學業與打工以外,也去培養值得一生執行的興趣,經營良好的人際關係,持續運動以維持健康體態。這不僅是為了此刻的自我成長,也是在替未來良好的中、老年生活打下基礎。另外,我認為我也需要每過一段時間,就回首審視那段期間的經歷,因為如同敘事心理學所述,只有當平靜的沉澱、反思其中的缺陷與成長過後,經歷才會成為養分,支持我們以更穩健的步伐繼續前行。

 

 

面對老化,社會應如何作為

  如今高齡化已是全球趨勢,為追求更高品質的國民生活,政府及企業應有相對應作為。

  首先,我認為政府可以舉辦關於老化的長期課程,規定或鼓勵剛退休或已達特定年齡的長輩參加,課程內容可以介紹在老年期容易遇到的挫折、如何對老化建立正確認知、如何適應和規劃生活……等。有規律的課程系統能幫助學生培養基本能力、建立自我認同,而我認為學生的範疇除了孩童與青少年,也應納入老年人,畢竟老化正是一道困難的關卡。

  此外,我認為企業可以提供職員退休諮詢,協助其適應退休所導致的生活型態轉變,避免虛度光陰,以期妥善利用閒暇時光。另外,企業也可以增加「顧問」職位的數目,邀請已退休的職員回來擔任,使其在低強度且低壓力的工作環境下貢獻知識,不僅能指導公司的年輕員工,自己也能享受工作所帶來的滿足與樂趣。

  最後,我認為社區可以舉辦長期的老年聚會活動,無論是烹飪、縫紉、運動……等,提供長輩不一樣的休閒刺激以及交流感情的機會。另外也可以定期舉辦團體諮商,在諮商過程中引導長輩思索自身價值,或是讓其分享過去的生命經驗以及體悟,強化長輩對生命的肯定與自信。

 

 

讓我們一起健康老化!

  經歷老化必然會面對許多失與得,而我認為最值得普羅大眾關注的並非失去的多寡,而是未來潛在的獲得所能帶來的幸福。基於上述知識,我們得以更清楚如何與日益年邁的父母互動、如何在年輕時便替未來做長遠規劃,以及各級單位應如何因應高齡化現象。

  老化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幸福並不只是年輕的專利。透過破除錯誤迷思、建立正確認知,人人皆有機會在生命尾聲發揮最大價值、奏出美好樂章。

 

 

參考文獻:

  1. Castel, alan d., ph.d. (2018). Better with Age: The Psychology of Successful Ag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 李宛霖、林耀盛. (2013). 老年心理學研究回顧:從心理社會發展論到現象心理學取向,兼論臨床心理上的應用. 台灣老人保健學刊, Vol. 9(No. 2).
  3. 周舜欽. (2014, February 11). 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心理社會發展論. Life心理學閱覽室. http://wfhstudy.blogspot.com/2012/09/erikson.html
  4. 徐慧娟. (2003). 成功老化:老年健康的正向觀點. 社區發展季刊, 103.
  5. 林靜宜. (2020). 當敘事學遇上老年學:一場「Human Being」的藝術旅程. 台灣老年學論壇, 46.
  6. 臧國仁、蔡琰. (2020). 反思「老人傳播」研究之方法論途徑: 兼向心理學之人文轉向經驗借鑑. 中華傳播學刊, 37, 259–289. https://doi.org/10.3966/17263581202006003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