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幸福感中心

正向

工作好累好煩QQ 怎麼做才能讓工作充滿意義?

作者:林家綺

工作老累好煩!不想上班了啦!好想耍廢......

職場的生活緊湊且壓力,茶餘飯後不難聽見同事們的怨聲載道。儘管每個人都是為了美好未來在打拼,但在這路上我們真的快樂嗎?我們是否因為擁有了金錢後人生就此幸福?

 

台灣的GDP與幸福

 

為了回答這些疑問,我們可以回頭檢視台灣的幸福感調查。從 2017 到 2021 之間,台灣的 GDP 約略在 3% 左右成長[1],看似經濟繁榮、前途似錦,但幸福感不但沒增加,甚至還約略下滑  0.07 分[2]。調查或多或少都說明:一個有錢的社會人民不見得會過得幸福。

 

儘管金錢不見得能帶來生活幸福,但是比起金錢,其實有個元素是我們比較能掌握,且對於工作幸福也有較深遠的影響,那就是:如何看待工作?[3]

 

工作分哪幾種?

其實工作在英文中有三類不同的層次,分別是:職業 (jobs)、事業 (career) 與志業 (calling)。

 

職業 (jobs) :當你從事一份工作,看重的是從中獲取的金錢,不期待從中獲取其他東西時,這份工作就只是你的職業。賺錢是為了能養家糊口也好、享受富裕也罷,正因為它只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倘若有天這份工作不支薪了,你也會就此離職。

 

事業 (career) :而從事事業除了看中是否有錢賺之外,也會關注這份工作能否帶來升遷、是否帶來個人更大的權力。因此若一份工作無法再讓你升遷時,你便會開始轉往他處去滿足工作的意義。

 

志業 (calling):當一個人從事志業時,他不太看重金錢與名譽,做這份工作就是為了滿足熱忱。他們選擇做或是不做一份工作,看重的是這份工作是否能帶給生命成長、創造比個人給偉大的事蹟。因此就算薪水不再、無以升遷,這些人還是願意奮發向上地繼續工作,甚至為此感到滿足與快樂。

 

要怎麼讓工作變得有意義?

從上三者的分類來看,不難發現:若是一個人做的工作是志業時,那麼工作時往往會較為愉悅且也做得持久。雖然志業聽起來或許有點崇高與偉大,但任何工作與身份都能成為志業,端看「自己如何看待工作」而已。像是一位建築工人可以將工作視為賺錢的工具,但也可以將其視為讓人們擁有安全且舒適的家。當工作被當作是志業,便能創造更遠大的意義與憧憬。

 

而在 Amy Wrzesniewski 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同樣是醫院清潔工,當他們將清潔當作是志業、將自己的奉獻看作為醫院不可或缺的一環時,他們會要求自己的成效,也更願意增加自己的工作份量[4]。

 

如何發掘自己的志業?

儘管目前我們都知道要找到志業,不但能讓工作產出更高,也能讓自己在工作時充滿正向感受,願意持續做下去。不過究竟如何找到志業,心理學家賽利格曼(Seligman)提出可以先試圖問自己這些問題[3]:

 

  1. 自己的長處有哪些?
  2. 哪些工作可以讓你每天用上這些能力?
  3. 如何將目前工作過渡到理想工作?

 

這些指南,不難發現要找到能讓自己做得長久也快樂的工作,不外乎是從事自己能發揮長處、覺得有意義的事物。因此如果覺得目前工作做得不開心、很疲倦,不妨花個5分鐘想想上述3個問題,透過瞭解自我、了解實踐方式,才能一步步往理想工作(志業)邁進!

 

結論

從台灣的幸福感報告到工作的分類,再到讓工作產生幸福的要素,在在都告訴著我們:當我們工作純粹是為了更多錢時,生活不見得會變得幸福。反觀,若將每一天的工作視為讓個人成長甚至是讓世界美好時,因為能感受到工作的貢獻與意義,就算忙碌依然覺得活著有價值!

雖然我們不見得能選到自己理想的行業或職位,但當我們將目光放遠一些,不計較名利得失,往往能看見更美麗的藍圖,在廣闊的蒼芎中望見無限的希望與幸福。

 

參考文獻

[1] 最新統計指標。行政院主計總處。民11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dgbas.gov.tw/point.asp?index=1

[2] 鄭琪芳(民111年5月18日)。聯合國報告》台灣主觀幸福感排名全球26 亞鄰國家最佳。自由財經。民111年6月27日,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931088

[3] Martin E. P. Seligman (2015)。真實的快樂。台北市:遠流。

[4] Wrzesniewski, A. and Dutton, J.E. (2001) Crafting a Job: Revisioning Employees as Active Crafters of Their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 17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