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幸福感中心

正向

在哀傷中也要「韌性」的活下去── 如何在動盪的時代盪出新平衡?

作者:曹志瑄

哀傷就只有一種BLUE?

哀傷只有一種BLUE?哀傷到快樂不起來,我是不是BLUE到得了憂鬱症?實際上,哀傷 (grief) 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適應反應唷!就像是哀傷事件有程度上的差異;適應哀傷也有不同的類型!依據哀傷事件的重大程度、及每個人「韌力 (resilience)」的差異,哀傷適應的型態可以分成很多種。例如,有韌力高的人可能只需一段時間消化就可以化哀傷為力量繼續成長,這又稱為「正常哀傷 (normal grief)」;有韌力低的人難以消化失落、深陷哀慟並渴求失落的事物,這可能會導致「複雜性哀傷 (complicated grief)」!所以,雖然心情BLUE得比海還藍,但就算是海也有不同顏色的藍喲!

心情就像盪鞦韆?

我也不想一直鬱卒下去呀!但有時心情就像盪鞦韆,有時甚至down到谷底OAQ 根據Stroebe & Schut提出的「雙軌擺盪理論 (dual process theory)」,哀慟者會在失落與復原兩者間擺盪、試圖找出新的平衡。

有時我們會反芻思緒、拒絕接受失落帶給生活的驟變;有時我們會試圖轉移注意力、嘗試建立新的興趣與關係。透過鞦韆般的擺盪,在動盪的是世界中漸漸盪出新的自己,活出即使失落仍帶著希望與韌性的新生命!

為何有人的BLUE可以變成晴天的BLUE?

有時我們看到即使心情如沉大海,還是可以露出藍天般的笑容!除了與個人的韌力有關外,哀傷也有分高風險與低風險群,也就是容易陷入或走出陰霾的族群。這涉及個人本身的特質 (如是否有精神病史或是依賴藥物的習慣)、與逝者的關係 (如關係親密度)、失落事件的性質 (如無預警或是汙名化的死亡)。此外,依據家庭和睦程度、及家庭與逝者的連結強度,亦分為四種家庭哀傷適應型態:家庭衝突高、與逝者連結低的「淡漠解離型」、家庭衝突高、與逝者連結強的「悲憤衝突型」、家庭衝突低、與逝者連結低的「解脫更新型」、及家庭衝突低、與逝者連結高的「團結共渡型」。心理師依據不同哀傷風險的家庭,會進行不同的介入,幫助成員們說出自己的故事、與逝者建立新的生命連結。

當我們疫起動盪……

從COVID-19最初爆發到現在漸緩的疫情期間,台灣各地民眾都受到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失落。一般民眾受到了多重失落,包含限制移動自由、失去社會聯繫、工作不穩定等;還有對於疫情狀況無解也無法如願的「懸念性失落 (ambiguous loss)」、聽聞每天死亡人數攀升而造成的「替代性失落 (vicarious loss)」等。基於一般民眾的失落,確診死亡案例的親屬更是遭遇各式哀傷。其中包含死亡性質的不確定性與突發性、進行實體喪禮的限制,且受到媒體的報導與抨擊,死亡性質也受到汙名化 (如「茶裏王」等戲謔稱號)、甚至產生獵巫行為,進而使這些哀慟者無法尋求合適且足夠的社會支持。再者,由於疾病性質,即使是倖存的哀慟者,仍需每天面臨可能再次遭遇同樣失落的威脅當中。這些都可能使哀慟者原有的「急性哀傷 (acute grief)」加劇,進而演變為更長期的「延長哀傷障礙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讓我們盪出新高度!

走出哀傷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像要把鞦韆盪得高,也得使力才能盪得起來!Worden 提出了四項「哀傷適應任務理論 (four task of mourning) 」。任務一:哀慟者需要接受失落的事實; 任務二:哀慟者要面對並經驗哀傷的痛苦; 任務三:哀慟者需要重新適應新的生活; 任務四:哀慟者樣在新生活中者到與事者的永恆連結。最後一個任務最為困難,永恆的連結可能是以某種祝福與期許、或是在自己身上看到逝者的身影、或是透過夢與逝者對話來釋放思念。也許哀傷很巨大,但逝者給我們的祝福,讓我們能承接對方的生命、繼續走下去!
“ Grief is a sign that we loved something more than ourselves…[It] makes us worthy to suffer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 Joan Chittister

參考文獻

Stroebe, M., & Schut, H. (2010). 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coping with bereavement: A decade on. 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61(4), 273-289.
Worden, J. W., & Winokuer, H. R. (2011). A task-based approach for counseling the bereaved.
林維君老師於2021年6月10日於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主辦之「哀傷失落的評估與諮商」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