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幸福感中心

幸福

懷舊與幸福感的關係

作者:徐韻琴

近年,台灣影視作品吹起一股復古的風潮,像是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到「返校」、「奇蹟的女兒」和「天橋上的魔術師」,年輕人也因為電視劇「想見你」,而開始唱起歌手伍佰的「Last dance」,這些影視作品幾乎都建構在八零年代或者更早時代的台灣社會生活,能夠讓觀眾沉湎於當初的美好年代裡。其實不只是在觀看電視時會出現懷舊的體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不時的回憶過去,大多數的人一周會經歷大約3次左右的懷舊體驗。

 

懷舊(reminiscence)是人們對於過去時光進行回憶與想像的心理體驗(Baker and Kennedy, 1994)。以前認為是沉溺過去、不願面對現況,常讓人跟意志消沉、悲傷等負面情緒連結。但在20世紀末,隨著相關研究的出現,才逐漸被接受為一種心理狀態,不分年齡,每個人都可能會產生。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的記憶具有建構特性,並非完全是外界真實的映照,個體在透過回憶的過程中,會重塑過去記憶的內容,可以進而改善自己的幸福狀態。

 

由上所述,當一個人回想過往的事件及經驗,並且重新賦予新的正面意義時,確實可以提升幸福感。在心理社會介入療法中,就有其中一項是「懷舊治療」,常被廣泛用來改善憂鬱症、失智症長者的心智狀況,協助老年人提升自尊、增加生活滿意度以及降低孤獨感(馮瓊儀, 2010)。

 

但是,不是所有的懷舊都能提高幸福感。有的人將懷舊定義於過去與現狀的對比,常感嘆著:「要是當初我怎樣做就好」,充滿著後悔、自責的負面情緒,這樣反而無法有效提升幸福感。因此,懷舊時應注意不要過度沉迷於負面情緒中。

 

懷舊除了能能提升一個人的幸福感,也常常是協助個人尋找個人存在意義與應對壓力的機制(Kovach, 1991)。懷舊的過程需要自我覺察,反思過去的自己與環境的互動,進而增加自我瞭解與環境適應的能力。在COID-19疫情肆虐的今日,有許多人開始懷念於過去沒有戴口罩、沒有禁令的時光,這些懷念可以是他們心理應對壓力的方式。或許當你感受到孤獨、壓力時,不妨回憶過往的時光,可能讓你重新找回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馮瓊儀、朱信、張秀如、梁嘉慧、黃維仲、周桂如(2010),懷舊治療於改善老年人憂鬱、身心健康及孤寂感之成效探討-文獻回顧,精神衛生護理雜誌
  2. 陳貽照、簡晉龍、許詩淇,高齡者之感恩性情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情緒與認知之雙元中介機制,教育心理學報,2020,52卷,1期,頁81–111
  3. 陳慧玲、林舜涓、李佩芸,探討老屋遊客懷舊體驗對幸福感之影響—兼論地方依戀,南臺學報社會科學類 第 2 卷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