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幸福感中心

幸福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家庭關係對於幸福感之影響

作者:黃子軒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各個不同(Все счастливые семьи счастливыодинаково, кажда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я семья несчастлива по-своему.)。在《安娜.卡列尼娜》書中的這句話或許大家耳熟能詳,而我不禁好奇,究竟是哪些共通的因素決定了家庭中成員的幸福與否呢?底下,就讓我們從不同的家庭關係分別探討!由於現代的家庭形式以核心家庭為主,因此本文將著墨於婚姻以及親子關係。

 

「時間到了就要趕快找個婚姻對象,以免孤老終生」。這句話說明了婚姻的重要性。可事實又是如何呢?我們不時聽到各類婚姻糾紛,那些處於不諧婚姻關係的人們幸福嗎?在心理學家的歸納下(Waite & Gallager, 2000;Williams & Umberson,2004),我們可以用幾個理論來理解婚姻對於幸福的影響,亦即婚姻資源模型(Marital resource model)和壓力模型(Stress model)。婚姻資源模型簡而言之,就是「藉由婚姻獲得社會、經濟等資源,從而決定幸福與否」。當一個人的配偶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或是充足的財富,其幸福才較有保障。畢竟,總沒有人希望自己的配偶被人看輕、欺凌,或是窮到連慶生的開銷都難以承擔,甚至三餐不繼吧?至於壓力模型,這個模型關注的則是配偶間的相處情形。根據這個模型,當配偶失和、齟齬連連時,因此形成的壓力就會降低幸福感。而如果是其樂融融的神仙眷侶,配偶就可從彼此間獲得社會支持(Social-support)、提升自尊(Self-esteem),並且得到較好的壓力應對能力。

 

大致理解了婚姻對於幸福的影響後,我們接著看向親子關係。「每個父母都在等一聲孩子的感謝,每個孩子都在等一聲父母的道歉」。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到親子關係的兩面性;父母既對孩子有著養育之恩,也往往在有意無意間傷害了孩子。父母的養育對孩子幸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試想那些遭到遺棄或自幼失去父母,煢煢孑立的孤兒們,有多少是幸福、能夠充分獲得關愛的呢?但是,父母固然是栽培我們長大,給予我們關愛的照護者,有時卻正是這些我們最親近的人,在我們身上烙下最痛楚的傷痕。與手足的相互比較;言語、關係或是肢體的暴力;過重而難以承載的期待,無一不是埋藏在孩子心中的痛。因為最親近,因此帶來的傷害也最致命。

 

最後做個小結:以婚姻關係來說,在和諧的婚姻關係中,配偶可從彼此獲得心理、社會與資源的支持,進而奠定幸福感;反之亦然。至於親子關係,孩子的幸福則由父母決定;父母的哺育固然是幸福感的來源,來自父母的不同形式傷害卻也是造成孩子不幸的重要因素。到此為止,想必大家已對家庭之於幸福的影響,有了更深的認識了吧!那麼,在此也期待讀者們能夠利用這些知識,找尋到自己的幸福,並且成為一個帶給他人幸福的人!

 

參考資料:

  1. Williams, K., & Umberson, D. (2004). Marital status, marital transitions, and health: a gendered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5(1), 81–98.
  2. Waite, LJ, Gallagher, M. (2000). The Case for Marriage: Why Married People are Happier, Healthier, and Better Off Financially. Doubleday.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