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幸福感中心

幸福

台灣人口中的小確幸是幸福嗎?

作者:蕭溙辰

小確幸一詞源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蘭格漢斯島的午後》(ランゲルハンス島の午後)中對幸福的刻畫,對他而言這種幸福是微小而確實的,並非源於恣意的享受,而是需要透過自我節制以及達成一定的規範才能獲得。

 

抽屜裡塞滿了疊整捲好的乾淨內褲,不正是人生中小二確實的幸福之一嗎?(村上春樹、蘭格漢斯島的午後、104 頁)

 

但在台灣的報導中,小確幸一詞卻頻繁與幸運畫上關係,小從咖啡買一送一、大至政府退稅,都能被與小確幸一詞拉上關係。在某些報導中,小確幸甚至被解讀為年輕一代貪圖小利、不思進取。小確幸如此與原始意義的分歧其實情有可原,因為就哲學家維根斯坦的觀點,我們的思考本就受限於文字的使用,我們難以組織文字所能描述以外的概念,思緒亦容易被文字帶著走,小與幸兩者多少帶有短暫的意思,而幸福一詞其實更加偏向「福」字,概念也比較對應早期華人福氣的概念(陸洛,2007),較不與幸字相關。

 

但我們想問的是,台灣人們口中的幸福是否全然的脫離了村上村樹文中幸福的概念,抑或包含著他?我想我們首先需要定義小確幸並使之與幸福的概念相較。在小確幸研究屈指可數台灣心理學界中,高明聰(2018)將正向情緒的強度、頻率,以及高度事件控制感(覺得自己能否有操控事件發生與否的能力)納入考量,將小確幸定義為「低強度、高頻率的正向情緒,並伴隨著比較高的事件控制感。」較高的控制感與教育部字典中對於幸運的定義不相符合。(幸運是指很難發生的好事意外發生,也就是控制感低。)

 

若這個定義能夠與蒐集來的資料匹配,便能將「幸運」從日常生活中小確幸的概念中排除,也就是明確區分媒體的語彙與大眾的語彙,但蒐集的資料與事件控制感在高明聰的研究中的預測並不一致,也就是小確幸跟幸運還是有一定的關係。不過在這篇論文中,小確幸被認定能夠協助幸福感覺的產生的預期被一定程度佐證,小確幸被歸類成一種造成幸福感的手段。在此之前我們得知曉高明聰是如何定義幸福的:心理學界對於幸福的定義分為兩種,一是享樂性的我感到開心與難過,二則是心靈富足、有所成長的感受,而高明聰所謂的幸福偏向前者。他還還提及小確幸的作用主要呈現在幸福的正向層面,而忽視掉幸福感的另外一個層面,探討負向的感受的消減。這之中不足的地方,或許我們還需要透過文學作品與訪談觀察去補足。

 

總和以上敘述,或許我們能稍稍對「台灣人口中的小確幸是幸福嗎?」的提問做回答:在台灣的日常語彙中,小確幸與幸運一詞劃上關聯,但並未與幸福一詞脫節,他與幸福中的正向感受相關,但是否能讓人更到心靈負責仍待考證。

 

參考文獻

高銘聰. (2017). 小而確實的幸福:正向情緒的頻率、正向情緒的強度與事件控制感對心理適應的影響。

陸洛. (2005).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The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WB [追求幸福-主觀幸福感的文化心理學研究]. 中華心理學刊, 47(2), 99-112.